《匆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语文学科在中职教育中的定位存在偏颇,领导以语文与职业联系性不紧密而不重视,学生以不再有高考压力而厌学。头疼的是复杂的学情,学生的语文知识相互悬殊。教材分析新一轮国规教材是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组成的。本套教材的每个模块是由3大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分别是:阅读系统、诵读系统、操练系统。《匆匆》是基础模块中的阅读系统。通过阅读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立语言之标、立人生之标,提高其语言和文化素养。达到“立标”的效果。通过对《匆匆》文本的学习和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并引导转化为有社会价值的“听说读写等外部能力”。《匆匆》是篇幅适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既具有经典性,又体现了时代特点和职业特色,这些选文贴近现代人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的文章,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如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根据学情和教材,要达到的目标是: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2〉技能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设计理念遵循了语文的教育规律,贯彻了大纲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将这种语文感悟能力转化为有职业特色的听说读写能力,直接指向中职生未来的职场应用。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设计思路《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动乱年代,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惋惜和惆怅,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教学环节一、教学目的:1、理解人生的匆促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知道珍惜时间的道理。2、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二、重点难点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4
体会作者笔下时间的匆匆流逝,产生珍惜时间的生命感受。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按平均年龄7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25550天)你们已经度过了5000多天,五分之一了,老师已经过了二分之一,时间过得太快了。就像朱自清文章所写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今天我们来拜读一下朱自清的名作《匆匆》,看看他是如何生动地把时间写成名篇佳作的。(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选择性介绍)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土、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默读课文,用心感受,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四)分析第一段1、作者向我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文章提出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大千世界里的万物,有四季轮回,新老交替,有去有来。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重复,谁都没有办法将时间留住,谁都没有办法将流逝的时间再挽回来。3、排比:这句话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4、对比:写出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自然景物可以重来,与时光的流逝不返作对比。作用: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5、设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用:写出我们的日子一去不返,仿佛是谁偷了他们藏了起来。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无法留住的无奈和眷恋。4
教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那文中还有其他语段,让你感触深的地方吗?(五)分析第二段1、如何理解“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比喻,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2、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写出面对时间流逝所感受到的紧张和失落。(六)分析第三段1、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如:a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用排比、拟人手法,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日子匆匆。b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像个小精灵,将时间流逝的特性揭示得栩栩如生。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七)分析第四段1、理解“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作者为自己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作者在时间重压下的感伤与苦闷。人生苦短,事业难成,青春易老。2、“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教师: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其实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5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八)分析第五段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以一个问句结束全文,既与开头形成照应,又将读者引向更深远的思考。(九)写作特色1、巧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视可感的物象。2、口语、叠词的运用,读来很有音乐的节奏美,典雅至致。本文也初步显示了朱自清散文特色: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感受。(十)仿写1、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2、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4
(十一)扩展下面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十二)结课仿佛就在昨天,老师还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拉着年轻漂亮的妈妈的手;今天我却成了另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的妈妈,而我那曾经年轻漂亮的妈妈如今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时光匆匆而去,名人背影长留,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承载作者的才情,践行前辈的足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努力学习,抒写自己辉煌人生吧!(十三)板书设计匆匆朱自清叹──时光飞逝悔──碌碌无为劝──珍惜时光教学反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很多学生在学完本课后经常重复的一句话,既是戏谑,而更多的应是一种内心感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重复这句话,我想我的教学目的已基本达到。教学中分析课文是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而教案中的写作特色、仿写、扩展3个环节,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在这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普遍反映是乐于接受,受益颇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