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那个星期天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那个星期天 教案

ID:1196930

大小:4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7-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9《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一、说教材《那个星期天》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那个星期天》著名作家史铁生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二、说学情这篇课文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加上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六年级学生有点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的预备工作很重要,老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可结合一些文字介绍、图片 明、电影电视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对理解当时孩子们的思想状况、理解本文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有很大帮助。三、说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4.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四、说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2.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难点)五、说教法学法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8 一天中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2.初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出示作者简介。(二)提出问题,交流探究: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出初步感受。) 3.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品读赏析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8 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1)我对电影画报里的人物进行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 (2)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转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4)“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里,“我”明白了什么? 这篇课文从孩童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易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仔细品读。 3.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那个星期天,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 明她不是一位好母亲。首先,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她终于还是答应要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无声的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的孩子道歉,与“我”一起感受那失落而荒凉的心绪,让“我”获得些许安慰。母亲,始终是一位好母亲,哪怕她不向生活低头,却仍然不改她是一位好母亲的本质。 8 当然,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探讨母亲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二是不应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澜的同时,体谅母亲,进而结合课文对生活思考:应该怎么跟父母相处,加深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和爱的感受与理解。(四)拓展探究《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五)课文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的一次难忘的星期天,这一天由于母亲的一次次推迟,“我”的心情由高兴到焦急,再到无奈和失望,表现了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也体现了无奈心酸而又至纯的母爱。(六)布置作业 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1)走在小巷中 (2)奔跑在田野上(3)漫步在公园里七、说板书设计 9那个星期天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2.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语文要素】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体会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8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3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2.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事件。一、课前师生交流,引出课题1.(课件先后出示大笑与大哭的夸张表情图)跟学生交流:你在什么情况下,也露出过这种表情?有没有哪件事,让你先后露出了这两种表情呢?引导学生回忆往事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情以及心情的变化。2.小结:其实每个表情背后,都有我们很多的回忆。也许多年后,关于事的记忆会逐渐淡去,但那时的心情,却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过渡: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1.交流本课重点词语。课件出示:蚁穴、依偎、急遽、耽搁、惆怅、缥缈、空空落落2.结合句子,理解、积累描写环境的词语。把“空空落落”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1)顺势引出学生整理的描写环境的好词:明媚、空空落落、缥缈、荒凉。(指名读)(2)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并进行归类积累。3.写字。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他(她)认为易写错的生字。重点提示:“吻”的右边是“勿”不是“匆”,“偎”的右下部分不要写成“衣”。三、绘制时间轴,梳理事件1.概括主要内容。学生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边点拨边抓住时间的顺序,绘制时间轴。板书:盼望早晨——上午——下午——黄昏2.梳理事件。引导学生梳理出本文的主要事件:妈妈正准备出门时——“我”藏起来;妈妈出去买菜时——“我”跳房子……;妈妈翻箱倒柜忙开了时——“我”追着念叨;妈妈洗衣服时——“我”蹲在一旁。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发放板贴,让学生把“我”做的事,概括地写下来贴在黑板上,完善黑板上的时间轴。8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重点)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难点)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1.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文章的主要事件。(请一位学生回顾)2.导入:今天我们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二、梳理线索,体会心情1.抛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梳理心情变化。问题:“我”从早到晚,做了这么多的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借由课后题,给学生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出示讨论要求和汇报要求。(1)学生讨论要求:①默读课文,通过圈画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体会作者的心情。②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2)汇报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朗读、谈体会、写心情)(3)自学完成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学习完成后,选出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在时间轴上,加入表示心情的词语,完善时间轴。2.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充分的认可,包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等,鼓励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三、品读语言,感悟内心1.借助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空空落落。启发思考: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的?预设: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将焦急又兴奋的心情融入这些具体事例的叙述中。2.借助内心独白来表现心理活动。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启发思考:这些话哪些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哪些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8 预设: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念念叨叨”如儿语,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了“我”焦急的心情。3.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提问:“光线渐渐暗下去”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预设:写光线变暗,暗示时间在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感。4.小结:习作时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四、对比阅读,感受写法1.对比阅读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看看它们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匆匆》《那个星期天》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不同点:表达内容/表达方式/描写手法写了时光匆匆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全文以内心独白贯穿始终。写了“我”第一次的盼望,然而盼望最终落空,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内心变化。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当中,间接表达出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进行了描写,同时用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烘托。2.本文中,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心情变化。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名家名篇(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在这些文章中景色描写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板书设计]9那个星期天事藏起来跳房子……追着念叨蹲在一旁早晨上午下午黄昏兴奋焦急焦急失望急切惆怅委屈景明媚空落落缥缈荒凉[教学反思]课前,我通过简短的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往事,体会表情背后酸甜苦辣的心情,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后面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在“梳理线索,体会心情”8 环节,我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他们通过分工合作,在小组中进行文本的研读、思维的碰撞。我在巡视时,只需要适当点拨、提示,这大大加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我还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在写作中如何表达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此外,本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我初步绘制了时间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给时间轴填充内容。通过这些可移动的板贴的插入、变换,文章的脉络、笔法都渐渐清晰起来。在这样的设计下,我恰当放手、适时后退,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绘制时间轴理清思路的阅读方法。8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