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那个星期天 优秀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那个星期天 优秀教案

ID:1196937

大小:812.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7-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9 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关爱。文章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为了写出孩子期待已久而又失望落空的心理过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疏忽,更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可以让学生多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把握文章中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对孩子的疏忽及关爱,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重点品读关键语句,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心情,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史铁生的相关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1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难点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有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2.齐读课题,思考作者为什么以《那个星期天》作为题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重点指导:(1)“叨”与“叼”,“耽”与“眈”字形的区别;(2)“惶”的用法;(3)指导书写“揉、搓、偎”等生字。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围绕那个星期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按照早晨、上午、傍晚、黄昏的时间顺序写了“我”在那个星期天里不同的心情。通过讲述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写出了“我”的期待最终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3.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大意。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教师指导归纳: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的第一次盼望。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母亲一再爽约,“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伤心落泪和母亲对“我”的安慰。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1.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抓住“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语句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满怀期待、焦急兴奋、无聊孤独、焦急无奈、伤心失落。)2.找出描写“我”内心独白的部分,读一读,体会“我”此时的心理活动。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11 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变化。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重点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我”在期盼什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盼?二、细读课文,品析感悟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6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记叙了母亲几次爽约的事?分别因为什么事而一再爽约?(三次。分别因为买菜、翻箱倒柜忙开了、洗衣服而一再爽约。)2.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我”开始等待时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这时的心情是满怀期待的。从“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等环境、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愉快、迫不及待的心情。)3.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写“我”百无聊赖地等待着母亲回来。)(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时光不好挨。)(2)为了表现时光的不好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哪几个情景?你认为哪个情景最能表现“我”的百无聊赖?(作者描绘了跳方砖、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及翻看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等场景具体表现了“时光不好挨”。)(3)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忍耐和执着。)有何作用?(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4.“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此时,“我”是怎样的心情?(焦急无奈。)“我”有何举动?(“我”紧跟在母亲的腿底下念叨着。)5.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这又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着。)(2)“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明白自己出去玩的盼望最终还是落空了。)6.“我”意识到不能出去玩后,有什么表现?(不出声地流泪。)母亲为什么“惊惶”?11 (母亲意识到了因为她的爽约给“我”带来了伤害。)7.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1)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说明她不是位好母亲。首先,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没有办法做到,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流泪后,她惊惶地抱着“我”道歉。(2)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探讨母亲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二是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3)引导学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澜的同时,要体谅母亲,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应该怎么跟父母相处,加深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和爱的感受与理解。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表现“我”的情感的?(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的语句。)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表达了“我”的情感?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汇报,教师指导)(1)“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这句独白展现了“我”焦急又执着的情感。(2)“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借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希望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运用了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的写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在叙述之中真实自然地流露情感。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中、弹琴、钓鱼)这篇课文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悟,语言平实质朴、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9.那个星期天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借助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这一天里“我”11 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相关课件2课时Ø课时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进而深入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Ø教学过程一、关注文体,走近作者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是一篇半自传体小说。2.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史铁生。11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我们来认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第一组吓唬惊惶依偎惆怅咔嚓缥缈(两字偏旁相同)第二组翻箱倒柜弯弓搭箭拉帮结派拾遗补缺拿腔作势抬头挺胸(构词方式相同)第三组明媚耽搁依偎亲吻(注意画线字的写法)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时间顺序: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11 教师点拨:句①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5.随着时间推移的还有“我”的心情,依据表格给出的提纲自主完成。时间“我”的心情早晨兴奋、急切上午焦急下午焦急、惆怅黄昏失望、委屈6.通过初读与表格,你发现课文的线索了吗?(“我”的心情)三、重点研读,体会心情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情所经历的变化。2.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汇报。(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2)第3自然段出现了几次“等一会儿”,你觉得这几次“等一会儿”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所谓的“等一会儿”指的是时间很短,而母亲眼里的“等一会儿”对“我”而言却是漫长的。)(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体现时光不好挨的?(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11 四、品析语句,畅谈感受1.从以上语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2.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Ø板书设计Ø课时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1.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板书:兴奋、急切、焦急、惆怅、失望、委屈)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二、深入课文,感悟写法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作好批注,思考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2.个人汇报。(1)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情。11 (2)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孤独和无聊。(3)通过写“我”内心的独白,直接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4)让我们试着改变这段话的组成方式,变成一首诗。我看着盆里的衣服,我看着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我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我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我看着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渐渐地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11 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①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我们读出了“我”的怅然失落,明显地感受到时间推移之慢且快,慢是因为时间被母亲用来做家务了,快是因为时间从“我”身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了。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我”的怅然失落。②这里有两个“一声不吭”,意味着“我”没有说一句话,“我”的内心真的如此平静吗?③练笔:假如你是“我”,你心里会想些什么?(5)思考交流:之前所有的表达母亲都没有发声,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你能从表达的角度说说作用何在吗?(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3.总结写法:刚才我们先是找出语句,然后推测所用的描写,最后真切感受这样写的好处。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独白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2)从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写实。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在某一个特殊的、记忆深刻的日子里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可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周围环境的描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四、比较阅读,提炼方法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全班交流。(1)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将感情融入具体事物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11 (2)《匆匆》主要运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那个星期天》则侧重于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间接地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内心变化。Ø板书设计1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