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那个星期天 优质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那个星期天 优质教案

ID:1196946

大小:1.11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7-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9那个星期天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但母亲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最后愿望落空的故事。一开始母亲爽快地答应小男孩出去玩时,小男孩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失望、委屈。文章在表现小文男孩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的同时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本劳,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慈母的感激之情。课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分表现人物的心理,写作特色鲜明。作者在文中不仅通过对小男孩内心独白析的描写直接揭示其心理变化,而且借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来间接展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应把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味,感受小男孩希望落空后的失望与无奈。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明媚、吓唬、沉郁、缥缈、急遽、依偎”等词语。教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学心理。目3.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标心理的写法。4.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教朗读课文,明教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课学确文章的中心内学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感受“我”的失时2课时重容,体会“我”的难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安点心理变化过程。点体会母亲的辛劳。排1.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1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盼》,引出本课内容。导语: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题为《盼》的文章,文中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她“盼”的过程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复述小女孩“盼”的过程——当小女孩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件特别的雨衣后,小女孩便天天盼着下雨。有一天,终于下雨了,小女孩又想方设法说服妈妈让自己穿上雨衣到雨中去玩耍,却被妈妈一再拒绝。虽然希望落空,但小女孩仍没有放弃希望,她盼望天不要把雨下完,等第二天再下。第二天,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雨衣去上学了。)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为了一件事而苦苦盼望的经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盼着妈妈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2.板书课题,引起思考。思考示例: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比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星期天?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69年在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1979年发表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走上文坛。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2 (1)生字过关:读、写。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需要注意的字音:“砖”“绽”都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绊”“耽”“绽”“吻”是前鼻音,“惶”是后鼻音。◆区别形近字:媚(妩媚)蚁(蚂蚁)绊(牵绊)耽(耽误)眉(眉毛)议(会议)拌(搅拌)沈(沈阳)绽(绽放)搓(揉搓)惶(惶恐)偎(依偎)锭(钢锭)磋(切磋)煌(辉煌)喂(喂养)(2)词语过关:读、记、写。明媚蚁穴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碰倒原谅耽搁绽开一声不吭缥缈惆怅休止时光惊惶亲吻依偎挽回消逝◆根据词意,填词语。①(景物)鲜明可爱。(明媚)②拖延时间。(耽搁)③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缥缈)④伤感,失意。(惆怅)⑤亲热地挨着,紧靠着。(依偎)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星期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放松休息的日子,究竟在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一直记忆犹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去文中找答案吧!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示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2.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3 午”“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我看看天,还不晚”“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2)思考: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我”的心情。)预设:“我”的心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描写的重点,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时间推移母亲的承诺母亲的行为“我”的言行“我”的心情答应带我出去;起床,刷牙,吃饭;去,当然去;站在街门口,藏在等一会儿,等一大门后;早晨买菜会儿再走;跳房子;等等,买完菜,用树枝拨弄蚁穴;买完菜就去翻看一本画报好啦好啦,没看整个上午我就跟上午翻箱倒柜我正忙呢吗在母亲腿底下下午,睡醒午觉我把午觉睡过了下午再去;头下午,准去洗衣服我一声不吭;不出黄昏洗完衣服就去声地流泪教师小结: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变化。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第一次盼望。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4 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4.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深刻?明确: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梳理了课文的内容、划分了层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发现了“我”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具体的言行和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对这一写法进行探讨学习。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自学字词的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2.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3.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1.品析课文,进一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2.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体会母亲的辛劳。5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文章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是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2)引导学生回顾“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过渡: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明确:期盼——兴奋愉快——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在那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满以为人生中第一次盼望的事情将会在这一天得以实现,但最终,那个星期天却在母亲的忙碌和辛劳中渐渐消逝。从早上到黄昏,“我”的心情一直在变化着,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情境,去细细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品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盼望。(1)“我”的第一次盼望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引导学生理解“天色昏暗下去”的深刻含义,体会“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明确:“天色昏暗下去”既是实指,指“我”从白天等到黑夜;又是虚指,一方面暗示了等待的落空,另一方面表明“我”的心情最终归于灰暗。正是由于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盼望,所以“我”才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2)学生交流讨论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明确:开篇点题,设置悬念。2.品读第2—6自然段,了解“我”第一次盼望的心理变化过程。(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同桌交流“我”的心理经6 历了哪些变化。(2)教师出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学生对比自己的交流结果完善表格内容。(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希望、激动。①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很久之前”“平生第一次盼”说明“我”对那个星期天已经期待很久。“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说明“我”对此记忆深刻,言语中满含着希望。)②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简短的心理描写表明“我”的期待之深,此刻的“我”是激动的。)从早到晚的盼望——兴奋、焦急、焦虑、无奈。①从描写环境和动作的句子中体会“我”的兴奋心情。A.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预设:本文中作者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是其中的一种。教师要借助具体的语句,采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心理中的作用。明确:这句话用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兴奋,这也与后文“我”的失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动作描写——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预设:人物的动作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跑”“站”“藏”这三个动词我们能体会到“我”在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的时候兴奋不已的心情。②具体体会“这段时光不好挨”。A.“这段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候?(母亲去买菜了,“我”等待母亲回来后带“我”出去玩。)B.在“这段时光”中“我”的心情如何?预设: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我”的心情;再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焦急又兴奋”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7 C.在“这段时光”中“我”主要做了什么?(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用树枝拨弄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D.从“我”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总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到“我”既焦急、兴奋又颇有耐心,以及等待时的百无聊赖;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学习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心理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等待时的焦急、兴奋。)●细节描写——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等待时的无聊。)●运用想象——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等待时的百无聊赖。)●环境描写——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等待时的孤独。)③从母亲的一再推脱中体会“我”的焦虑和无奈。A.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采用学习上面内容的方法揣摩“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进一步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a.母亲买完菜回来后并没有带“我”出去玩,她是怎样一而再地爽约的?b.第5自然段中连用六个问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c.为什么当母亲说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时候,“我”认为“这一次不能原谅”?d.第6自然段中两次写到“我一声不吭”,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e.“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B.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在班级汇报。C.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解答疑问。疑问一:文中“我”和母亲的对话为什么几乎都没有加引号?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文中将人物对话大都省去了引号,混淆在叙述之中,一是可能文中的对话并不是原话;二是为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感情表达更自然,节奏更8 流畅。疑问二:第6自然段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我”的心情。天色越来越暗,“我”的盼望无果而终。作者将“我”的感觉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写出了“我”越来越失望,最终明白自己的盼望终将落空的心理状态。3.读第7自然段,体会“我”希望落空后的伤心、委屈。过渡:由于母亲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她一而再地推脱,终究“我”要出去玩耍的希望还是落空了,此时“我”伤心极了。看着“我”如此伤心,母亲有什么反应呢?(1)作者是怎样表现“我”此时伤心的心理的?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总结,边总结边运用。明确:首先是借助环境描写。这一段中两次描写了光线,第一处“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契合“我”那天心情的变化,把黄昏拟人化,并将母亲洗衣服的声音比作“时光的脚步”,形象地表明“我”当时希望落空后失落的心情。第二处“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以“荒凉”的场景作结,一方面将“我”的失望心情烘托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让读者回味无穷。其次运用神态描写,用“不出声地流泪”来宣泄“我”伤心的心情,直击读者的心灵。(2)探究母亲的举动的深刻含义。母亲的反应: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深刻含义:因家务繁多,母亲不停地忙碌,当她看到“我”委屈的泪水时才猛然意识到是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并连声道歉。4.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1)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示例:是一位好母亲。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9 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2)“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示例:“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预设:可以从父母和孩子这两个角度来谈感受。如: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孩子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要学会体谅父母、关爱父母。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1)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预设:描写人物的心理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就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玩耍的心路历程。课堂教学时,教师就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具体的词、句、段,体验“我”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了“我”的心理由“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的变化历程。(2)仿写片段。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3)学生交换阅读所写的片段,相互评价。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散文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0 ◆品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等,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师: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生: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生:为了打发这不好挨的时光,他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还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师:这是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生: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师:是的,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生:“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了“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与孤独。师:这是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我”的心理。生: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师:是的,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展示“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地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师:母亲买菜回来后是什么情形呢?生:整个上午“我”都追在母亲腿底下,有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生:这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的心理。师:当母亲洗衣服的时候“我”的心理是怎样的?生:“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这句话表明“我”的心理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失落起来。生:“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我”11 看到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与无助。生:从“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可以了解到“我”明白了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生:由此才有“我”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在不出声地流泪”,这时,“我”的情感彻底爆发出来了,“我”有太多的委屈和伤心。读到这里,“我”的心理变化达到了顶点和高潮,留给了读者太多的思考。……赏析:这篇课文以孩童的视角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更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在看似简易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在引导时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这样就将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无形地渗透进去,让学生在梳理人物心理变化的同时也学到了写作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放手探究”的方法,紧紧抓住文中“我”的心理活动,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实际来深入思考等来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学生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因而他们在理解文本时掌握得很不错,课堂反响也很好。《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上都十分精彩,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写法上着手,既复习了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做了延伸处理,进行了仿写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和感悟新篇章。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12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13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3.介绍作者,。(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2)教师介绍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14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mèizhuānyǐdāobànjiǎodānróuzhàncuōhuánɡ媚砖蚁叨绊绞耽糅绽搓惶wěnwēi吻偎(1)开火车认读生字。(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第2课时▶课时目标15 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课时目标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2.阅读提示。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段时光不好挨。焦急又兴奋。院子很大,空空落落。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1)指名学生朗读。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师生合作朗读。16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②学生交流。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4)分角色朗读。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17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8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5.推荐阅读。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6.聊经历,悟主旨。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19 (2)教师总结。【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2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