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导学案课题那个星期天课型新授课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明媚、拨弄”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其中的情感。3.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课文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学重点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及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重点语句PPT。(教师)课前准备2.预习课文。(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1.谈话指导:星期天,你会在1.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生家里做什么?有哪些印象深刻2.齐读课题,质疑:主人公活实际,唤醒有关一、创设情的事发生吗?是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星期天”的记境,质疑引2.文中的“我”度过了一个怎故事?是快乐的,还是悲伤忆。趣(用时:4样的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的?分钟)星期天》,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1.认读生字是重边朗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字典点,教师要引导学前预习成果。读准字音。生细心观察,运用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集2.小组开展互学生字活动:多种方法反复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1)认读生字。记。果。(2)交流识字方法。2.教师要尊重学(1)指名认读生字。媚、砖、蚁、叨:按形声字生的课堂主体地(2)针对难读的字开展集体认的特点识记。位,尊重学生已有
二、初读课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形近字区分记忆:“绊”与的知识基础,让学文,识记字(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伴”、“绞”与“较”、“耽”生自己交流识字词(用时:交流活动。与“忱”、“绽”与“淀”、方法。16分钟)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偎”与“喂”。揉、搓:3.教师要注重培巩固字音。做动作识记。与“手”有关。养学生认真倾听叨:与嘴有关,所以是口字的习惯。旁。惶: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3.开火车读词语,读通每一个句子。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1.小组合作读课文。然后与引导学生尝试用题:全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同学交流,找一找反映“我”“六要素概括法”三、朗读课“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起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概括课文内容。抓文,整体感伏变化?“我”当时是什么心情。住事情的起因、经知(用时:8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讲的是2.默读课文,交流思考所过、结果等要素。分钟)一件什么事”展开交流,并尝得。试着概括全文内容。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1.指导学生写字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写错的笔画。前,先观察生字,2.利用课件逐一展示“媚”的右部的“”有一做到心中有字,笔“媚、砖、蚁、叨、绊、绞、竖;“揉”的右上部有一下生字。耽、揉、绽、搓、惶、吻、偎”撇;“搓”的右部注意横的2.书写生字要正四、观察指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间距和长短。确,还要注意美导,练写生3.组织学生练写生字,巡视予2.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观,讲究比例,掌字(用时:以个别指导。字格中的位置。握规则。10分钟)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3.逐一练写。成果,集体评议。4.互评,看一看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五、课堂小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教师要善于鼓励结,布置作励学生努力学习。怎样改进。学生多动口、多动业(用时:2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2.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脑,巩固读文基分钟)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情地读给家人听。础。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课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1.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概括课文的主要文,导入新文的主要内容。事。内容时,注意规范课(用时:32.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心情2.展开思考。学生的语言表达。分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1.默读第1自然段,讨论问1.在朗读时要注考:作者想表明什么?题,汇报学习收获。意学生良好习惯2.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梳理出2.细读课文,画出相关语的培养,注意默“我”的心情变化轨迹。句,合作交流,梳理人物的读、浏览等习惯的(1)“我”做了哪些事?情感变化。养成教育。(2)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2.学生小组学习(3)你有什么想法?口”表现的是“我”的急时,教师要深入其引导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切。中,了解学生的学词句。(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习情况,给予方法点拨:从这些词句中,我们看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上的帮助和引导。到了“我”的情感变化:由开着云彩走”表现的是3.组织学生交流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我”的焦急与兴奋。时,教师要相机出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3)“拨弄蚁穴”“翻看电示句子,引导学生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影画报”表现的是“我”有理有据地表达,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等待时的落寞、孤寂。同时要关注其他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描(4)“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学生的倾听、参与写方法的能衬托出“我”的心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度,不能变成一言情变化的句子。的急切。堂,要形成生生互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5)“蹲在她身边,看着她动、师生互动的学
进行点拨。洗”表现的是“我”的焦习状态。(1)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我”急与执着。4.关于对文中“母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3.再次读文,找出文中对亲”这一人物形象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我”的语言描写和环境的评价,要允许不抓住我们的心。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同观点的出现,教(2)环境描写衬托的是“我”情变化。师应适时引导、点的心情。环境的对比是“我”(1)语言描写:拨。前后心情的对比。“走吗”“您说了去”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句段。就走吗”“去吧,走吧,怎5.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关于“我”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表的描写,说说“母亲”的表现,现了“我”由兴奋到焦急、分析人物形象。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如,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感受的疏的心。二、精读课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2)环境描写:文,体会情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感(用时: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明媚”,衬托出“我”的兴25分钟)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奋。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的行为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中,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时的伤心。4.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5.读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想一想:母亲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母亲的语言描写:“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1.导学生思考:课文表面写1.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自学生尝试环境描“我”的抱怨,实质表达的是读、体会描写母亲的句段。写时,教师可给出三、总结升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2.读句子并分析,尝试写一主题提示,如,今华,拓展延忆。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写。天公布成绩;我考伸(用时:2.引导发现环境描写可以衬托3.进行交流。了全班第一;描写10分钟)出人物的心情,尝试写几句这放学路上看到的样的环境描写。景物等。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四、布置作1.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1.尝试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学生阅读《秋天的业,搜集分家人听。2.根据教师的推荐积极阅怀念》后,可以组享(用时:22.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秋读。织一个交流会,分分钟)天的怀念》。享阅读收获。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3.介绍作者,。(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2)教师介绍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mèizhuānyǐdāobànjiǎodānróuzhàncuōhuánɡwěnwēi媚砖蚁叨绊绞耽糅绽搓惶吻偎(1)开火车认读生字。(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课时目标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阅读提示。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段时光不好挨。焦急又兴奋。院子很大,空空落落。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1)指名学生朗读。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师生合作朗读。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4)分角色朗读。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学生交流,整理总结。: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5.推荐阅读。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6.聊经历,悟主旨。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2)教师总结。【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
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