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李玲柳铁六小11
“千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柳州铁路局第六小学)李玲执教龙庆珠评析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P70~71。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初步掌握实地测量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教具准备:卷尺、米尺、课件一套。课前活动:让学生实地测量本校操场跑道的长度。(活动导学)一、引旧探新师:同学们,你们昨天分组测量了学校跑道的长度,用的是哪个长度单位呢?生:米。师: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多少米?生:200米。师: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米、分米、厘米、毫米。11
师[板书]:1米大约有多长呢?(要求学生做手势比划)。1厘米、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呢?(同座互相用手势比一比)。11师: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生回答,师板书: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这些长度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师:很好!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一量数学课本、课桌面、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分组测量并报告测量结果)。生1:数学课本长18厘米,宽13厘米。生2:课桌面长10分米,宽4分米。生3:黑板长4米,宽1米。师:其他同学的测量答案都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想一想:同学们测量黑板、课桌面、书本的长、宽,分别是用米、分米、厘米做单位。如果要测量从学校到你们家的距离有多远?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你们想知道吗?生(齐):想!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11
[评:引课自然,开门见山。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让学生测量学校跑道、数学课本、黑板、课桌面的长度,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过渡自然。师提出:要测量你们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远?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你们想知道吗?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二、观察指导(录像出示):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路边掠过一个里程碑。(特写镜头)里程碑上写着50千米。师(引导学生看屏幕上的里程碑):提问:你们知道里程碑上写的50千米是什么意思吗?生:里程碑是计算路程用的。师:对!里程碑是计算路程的标志。表示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50千米。你们亲眼看见过里程碑吗?生1:在公路边看过。生2:在铁路边看过。师:你们看到的里程碑上都用什么作单位?生(齐):千米。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看着课题,同学们想知道有关千米的哪些知识呢?生1:1千米有多长呢?生2:千米和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生3:测量什么要用千米做单位呢?11
[评:通过一组录像,让学生观察到公路上的里程碑,并认识里程碑。再通过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自我定标,提出问题,紧扣课题,值得提倡。]三、精思导路1、认识1千米师:1千米有多长呢?先说一说我校的跑道长多少米?生1:我校跑道长200米。生2:5个200米长就是1000米。生3:在跑道上跑5圈,就等于跑了1000米。(下面请同学们观察:800米长跑实况。)录相出示。师:刚才进行的是800米赛跑,同学们观察到运动员跑了几圈?生:运动员跑了两圈。师:这个运动场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呢?生:400米。师:对!运动场上的标准跑道一圈是400米。我们鹅山体育场就有这样的跑道。如果在标准跑道上跑1000米,要跑几圈呢?生:要跑两圈半。(投影出示)武汉长江大桥师:这是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1
武汉长江大桥。它的两个桥头堡之间的长度是1000米。(在屏幕上标明1000米)师:运动场上的标准跑道两圈半是1000米,武汉长江大桥两个桥头堡之间的长度是1000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能想象出来吗?1千米用另一个单位表示可以写成: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同座议一议,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生:说明1千米也叫1公里,1公里等于1千米。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大家来读一读:生[齐读]:1,千米等于1000,米。师:同学们为什么要这样读公式呢?生:这样读,就可以区别出千米和米是两个不同的单位。[评:设计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设计合理。再让学生从读1,千米等于1000,米,去认识单位不同,但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顺利地解决了1千米=1000米的教学重点。]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师:1千米=1000米表示什么意思呢?生:1千米里有1000个1米。师:(板书)1千米=1000米1000个1米11
师:我请大家回忆一下:学校组织看电影时,我们从学校走到工程电影院,这段路有多长呢?(录像出示)从学校门口经过武警部队、文化区十字路口、柳铁司机学校到工程电影院,这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看的录像,感受一下我们去看电影时走一千米的实际长度。练一练:千米千米3千米4千米01000米2000米米米[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校到电影院看电影所走的这段路程大约长1千米。从看录像引起回忆,从中感知1千米的长度到底有多长,让学生从熟悉的地理环境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从具体的、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容易接受。]3、千米的应用(出示录像):人、自行车、卡车、飞机各自行驶的时速。师:从图上你们知道什么?生1:人每小时走5千米。生2: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5千米。生3: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生4: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11
师:他们所走的路程都用什么做单位?生(齐):千米。师:大家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些长度可以用千米做单位?生1:汽车每小时走过的路程。生2:火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生3: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生4:宇宙飞船每秒飞行的速度,火箭每秒飞行的速度。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路程、速度都可以用千米表示。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七十页,默读书上的内容,然后思考第七十一页上面的做一做。[评:从一组录像中让学生看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正常人走1小时是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是15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等等,回应了学生提出的目标:测量什么要用千米做单位?]四、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用8分钟时间分组测量从学校门口到羽毛球馆这段路的长度。然后请小组代表报告测量的方法,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快又好。)生1:我们组用卷尺测量,每次量10米,量了十次,从校门口到羽毛球馆这段路的长度是100米。师:几个100米的长度是1000米?生1:10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师板书)11
生2:我们组用米尺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1米刚好是2步,我走了200步,也量出从校门口到羽毛球馆这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00米。师:照你的速度1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步?生: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生3:我们组是用绳子测量的,把绳子叠起来,用米尺量出折叠的一段长度,就可以算出从校门口到羽毛球馆这段路的长度是100米。师:你们的方法很新颖,老师都没有想到。生4:我们组是用走路的时间来计算长程。昨天,我走完操场一圈200米是用3分钟,刚才我从校门口走到羽毛球馆这段路是用了1分30秒,就知道这段路的长度是100米。师:走完100米用1分30秒,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用多少分钟呢?走4千米也就是4公里我们大约用多少时间呢?生:走1千米大约需15分钟。走4公里大约用1小时。(师板书)师:学校组织去工程电影院看电影,从学校出发,大约走多长时间到电影院呢?生:15分钟!11
师:同学们能联系实际学数学,很有收获。你们积极开动脑筋,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测量出篮球场的长度。老师真佩服你们![评:通过分组实际测量,让学生牢牢地建立起1千米到底有多远的长度观念,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从测量、步行、1分钟能走多少步去计算出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引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把生活和教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五、规律揭示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长度单位?2、1千米(公里)=()米3、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六、全课小结师: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你们可以算出来吗?生1:我可以用数步法算出来。生2:我可以用走路看时间大约算出来。师:大家都可以算出来吗?真不错!你们不但认识了千米,还懂得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也就是说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师:我们可以利用手指图帮助记忆单位换算进率。口诀:长度单位五兄弟,进率在手好记忆。11
(10)(10)分米米(1000)厘米千米(10)毫米[总评:李老师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它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扣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新知,又利用新知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本节课力求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目标意识较浓。由学生自由提出学习目标,自我定标,自然、新颖。整节课教学活动围绕:⑴、1千米到底有多长?⑵、千米与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什么联系?⑶、测量什么东西要用千米作单位?解决问题。2、主体意识较浓。本节课让学生分四个小组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从校门口到羽毛球馆这段路的长度,让学生展示了探索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能力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学思想。3、反馈意识较浓。11
[1]、从开课引出:你们家到学校所走的路程用什么单位表示?你们想知道吗?到全课结束:从你们家到学校有多远?你们能算出来吗?不仅体现了反馈教学的思想,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让学生初步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如从学校到电影院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突破教学难点。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初见端倪。值得总结。]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