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智趣,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以教学《倍数和因数》为例吴汝萍【教学现场】一、有效引入,界定范围师: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我站在大家面前,我们之间便建立了一种什么关系?生:师生关系。师:在家里,爸爸和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夫妻关系。师:爸爸和妈妈之间,谁是谁的谁?生:爸爸是妈妈的丈夫,妈妈是爸爸的妻子。师:是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的关系,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一节课,我们来认识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就是——生:倍数和因数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数,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这些数是什么数?生:分数。师:像0.1、0.2、0.5这些数是什么数?生:小数。师:分数、小数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数,像1、2、3、4、5等等都是自然界中原来就存在的数,叫什么数?生:自然数。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就是两个非0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说明】引入简洁有趣。先让学生借助关键句式——“谁是谁的谁”来说清楚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关系,为后面理解、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接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数,界定倍数和因数是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如此引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指向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课伊始,趣已生。二、认识倍数和因数出示:3和12。师: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倍数关系?生:12是3的倍数。生:3的4倍是12。师:能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3和12之间的倍数关系吗?生:3×4=12。师:3的4倍是12,4也是非零自然数,也就是3和12之间存在着整倍数关系。请大家凭感觉猜想一下,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生:12是3的倍数,3是12的因数。师:感觉真好,与数学家想到一块去了。3和12存在着整倍数关系,数学家就这样规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2是3的倍数,3是12的因数。师:现在,请大家在头脑中任意想出两个非零自然数,它们之间正好也存在着整倍数关系,然后相互说说这两个自然数之间“谁是谁的谁”?出示:0.1、1、6、9、18
师:这里有5个数,哪些是自然数?哪两个自然数之间存在整倍数关系?找出其中的2个说一说,“谁是谁的谁”?交流后讨论:能否说6是因数,18是倍数?能否说1是0.1的倍数?0.1是1的因数?师:4和12之间存在着整倍数关系吗?4和12之间,谁是谁的谁?生: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师:根据3×4=12可以断定,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让学生根据3×4=12这道算式,把这3、4、12这几个数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出示:11×4=4415×1=158÷2=45÷1=5让学生说一说每道算式中,谁是谁的谁?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非0自然数,而且a×b=c,那么,a、b、c之间谁是谁的谁?能分得清楚吗?谁来说说看?生:c是a的倍数,c也是b的倍数,a是c的因数,b也是c的因数。【说明】直接让学生从熟知的两个自然数的整倍数关系入手,让学生凭感觉猜想出3和12之间“谁是谁的谁”,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建构,初步感知了倍数和因数是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然后,让学生任意想两个存在着整倍数关系的非零自然数,说出“谁是谁的谁”,再让学生说说“1、6、9、18、0.1”这5个数中“谁是谁的谁”,学生进一步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最后让学生说乘、除法算式中数与数的关系,为后面借助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个环节,学生学得明白,学得轻松。
三、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师:12是3的倍数,想一想,3的倍数是不是就12这一个数?生:不是,有很多。师:你想到了哪个数也是3的倍数?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3的倍数写出来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写3的倍数。师:你能把3的倍数一个一个全部都写出来吗?生:不能。师:为什么呢?生:非零自然数的个数有无数个,每个非零自然数和3乘都是3的倍数,所以3的倍数也有无数个,写不完。师:能不能借助一个标点符号来帮忙,将3的倍数都表示出来呢?生:省略号!师:好方法,请写出前面的几个后,在后面点上省略号。师:3的倍数有哪些?谁能按一定顺序说一说?生:3的倍数有3、6、9、12、15、18……师;有不一样的写法吗?生:3的倍数有6、9、12、15、18、21……师:他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生:一个是从6开始写的,一个是从3开始写的。师:哪种写法是把3的倍数都表示出来了?生:从3开始写的。
师:好,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回头思考一下,刚刚大家是怎么找到3的所有倍数的?生:想3的乘法。【出示:3×()=()】师:只要前面的这个括号里填的都是非零自然数,这样算出的积就都是3的——倍数。前面这个括号里最小填几?生:最小填1,3×1=3。师:后面依次是——生:3×2=6,3×3=9……师:3的倍数有无数个,写出前面的几个后,后面添上——生:省略号。让学生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师: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有没有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说明】先让学生找3的倍数,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发现3的倍数有很多个,根本写不完,自然想到了请省略号帮忙,突出了数学简洁性的魅力。在找出3的倍数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回头看,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有序性。在学生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后,通过比较3、2、5这几个数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四、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根据3×4=12,我们知道3和4都是12的因数。想一想,还有谁也是12的因数?生:2和6。师:怎么一下子就想到了2个数?生:因为2×6=12。生:想积是12的乘法算式。【出示:()×()=12】师:两个自然数的积是12的乘法算式,有哪些?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后按一定的顺序汇报。师:找到3×4=12后,为什么不继续找了?生:后面的与前面的重复了,不用找了。师:12的因数有哪几个?说说看。生:1、12、2、6、3、4。师:这样写出12是所有因数后,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生:后面没有了,要用句号。师:这样一对一对找出写出12的因数感觉怎么样?生:很方便。生:有点乱。师:是的,虽然方便,但看上去,忽大忽小,有点乱,不太美观。数学总是是追求完美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12的所有因数吗?从小到大,正好是怎样的顺序,用手势比划一下。学生比划,屏幕出示箭头指向图:
生:12的因数有:1、2、3、4、6、12。师: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学生找后,全班交流。师:36的因数有几组?是几个?生:有5组,是10个。生:是9个。师:每组2个数,5组应该10个呀,怎么是9个?生:6和6重复了,只能算一个。师:有道理。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36的所有因数吗?生: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学生练习找15、16各数的因数。师: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有没有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讨论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师:既然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想一想,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少呢?生:1!1的因数只有1。师:看到这个问题,你们还能联想到什么问题?生: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呢?
师:很好,看到一个问题,能联想到另一个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大家猜想一下,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呢?学生一致认为是100,教师让学生找出100的因数,发现100的因数和36的因数一样,也只有9个,并不是最多的。师: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到底哪个数的因数最多呢?这个数留给大家回家后去找,有信心找到吗?(生表示肯定)找到后,到班上交流,先看找的对不对,再看因数最多的那个自然数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说明】找一个数的因数是学习的难点,先让学生紧扣乘法算式,一组一组找出12的所有因数,进而引导学生找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然后练习找36的因数,这样由易到难且方法巧妙,学生找得轻松,找得明白,找的欢快。再通过比较几个数的因数,学生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哪个数因数个数最少,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五、课外拓展,认识完美数师:数学中有一种数叫完美数,完美数就和因数有关。先看6的因数,6的因数有:1、2、3、6。数学家规定,把小于这个数的因数叫真因数,1、2、3都比6小,它们都是6的——真因数。猜猜看,等于这个数本身的因数,叫什么因数?生:假因数。师:恭喜,又和数学家想到一块去了!数学家规定,如果把一个数的所有真因数加起来,结果不多不少,正好等于假因素,那这个数就是完美数。把6的三个真因数加起来,看看得数是多少?
生:1+2+3=6。师:说明6就是一个——完美数!4是不是完美数呢?学生找出4的因数:1、2、4,并判断:1+2≠4,4不是完美数。师:6是2500多年前,古希腊的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第一个完美数。在西方传说上帝创造世界用了6天,所以把完美数也叫做“上帝之数”。我们中国人常说——六六大顺,说明我们中国人也特别喜欢这个完美之数。班上学号是6的同学是谁?学号是6的同学起立,大家把掌声送给了6号。师:你的运气真好,祝贺你的学号是一个完美数,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完美之人。(学号是6的同学非常开心。)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学号是不是一个完美数呢?(生点头表示想)那就赶紧验证一下吧。学生验证后交流,大部分学生说自己的学号不是一个完美数,只有学号是28的学生,激动地说自己的学号是完美数。其他学生怀疑,于是一起验证,发现28的确是个完美数。师:第一个完美数是6,第二个完美数是28。看第三个完美数是——496。如果把完美数的所有因数,都变成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然后把这些分数加起来,猜猜看,结果是多少?学生一一猜后,屏幕上一一出示结果,学生惊诧不已。
师:你觉得完美数怎么样?生:太神奇了。师:是的,完美数非常神奇,所以,从古到今很多数学家都在寻在完美数、研究完美数,已经发现了完美数很多神奇的地方。当然,完美数一定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等着更多的数学家去研究、去发现。师:我们有没有成为数学家的天分呢?现在我们先来预测一下,看自己有没有当数学家的天分。请根据前三个完美数,猜测一下第四个完美数是几位数,个位是几?如果能猜对,你就有当数学家的天分。学生一致猜出:第四个完美数是四位数,个位是8。屏幕出示第4个完美数是8128。学生一看结果和自己猜的一摸一样,激动得手舞足蹈。师:看来大家真有当数学家的天分!在1到10000这一万个自然数中,完美数也就只有这4个。你们认为完美数很多,还是很稀少?生:很稀少。师:对,非常稀少。相对于浩如烟海的自然数来说,完美数真的是沧海一粟。到目前为止,数学家们只找到了46个完美数。说不定能够发现第47个、第48个或者更多完美数的数学家就是我们班上的某个同学,那对数学研究的贡献可就大了,一定会名留青史。很多学生表示,课后就去研究完美数。师:数学家都喜欢从小问题开始研究。课中,我留给了大家一个小问题,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生: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
师:我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把这个小问题先研究出来。【说明】最后向学生介绍的神奇而稀少的完美数,学生如同享受了一顿智趣数学大餐。学生认识、验证完美数,既是巩固练习的过程,也是探究未知的过程。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见证了完美数的神奇之处,彰显了智趣。尤其是学生猜出了第四个完美数是四位数、个位是8,教师说:“看来大家真有当数学家的天分!”学生可谓情趣高涨,智趣飞扬,信心倍增,探究愿望也更强烈。下课后,不少学生围着教师交流,迟迟不愿离去。可谓:课虽尽,趣犹浓。【教学阐述】一、数学合情合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合情合理的发展过程,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引入新的知识或思想方法时,如果能让学生感觉数学是合情合理的,学生对数学就会有亲切感,感觉自己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是有“根基”的,有能力把数学学好,对数学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倍数和因数是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学生对“倍数”这个概念是有点感觉的,因为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两个数量间之间的倍数关系,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时,直接出示“3”和“12”
这两个自然数,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明确这两个非零自然数正好存在是整倍数关系后,让学生凭感觉猜想: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12是3的倍数,3是12的因数。这样引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不再是老师硬塞进学生头脑中的,而是自己从学生的头脑中跳出来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数学概念的心理接纳程度就高,就能有效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在后面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也能保持一定的主动性。二、数学有型有序“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的模式可谓数学外在的“型”。学习数学,如果能让学生理解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就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有模有样,理解掌握起来一点不困难。如,怎么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学生找出3的倍数后,意识到3与任何非零自然数的积,都是3的倍数,即3×()=(),从而理解并能建构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乘法算式模型。再如,怎么找一个数的因数?学生找12的因数,意识到两个自然数的积是12,这两个自然数就是12的因数,即:()×()=12,从而理解并能建构出找一个自然数因数的乘法算式模型。“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思维可谓数学内在的序。学习数学的魅力,在于有效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使思维变得严谨、变得有序。如,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学生开始的思维是无序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如找3的倍数,用3依次与非零自然数1、2、3……相乘,就能找到3这个数所有的倍数。找12的因数时,学生按顺序思考并写出积是12的几组数据后,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据,找到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正好是“U”字型。如此,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写出来。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三、数学多姿多彩
数学世界是多姿多彩、增智增趣的。学生认为数学单调乏味、枯燥难学,是因为教师让学生品尝到的数学多是乏味枯燥的。数学课堂,应该将学生带进数学智趣大花园中,将多姿多彩的数学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品尝到智趣数学大餐。如,这节课中,学生学会找一个因数后,先让学生猜100以内的自然数中,因数个数最少的自然数是谁?因数个数最多的自然数是谁?学生尝试的胃口大开。接着引领孩子认识最小的“完美数”,寻找第二个“完美数”,并将“完美数”神奇的一些特征展示出来,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好奇心巨增。再让学生根据前几个完美数的相关特点,猜后一个完美数的数位及个位上的数,学生探究欲望高涨。当学生得知,到目前为止,数学家只找到46个完美数时,很多学生立马下决心要去研究完美数,去研究数学,正是因为学生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折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待点燃的火炬。好的数学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透过枯燥,感受到数学多姿多彩的迷人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探究数学知识的持久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