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隆安县第一小学黄丽珍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的内容。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依托于整数的认识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学生学习“数论”知识的初步,也是后面学习分数运算的基础。现行的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做了比较大的调整:精减概念,改变概念的呈现方式;把公因数和公倍数内容分散在分数教学之中;在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上,以枚举法取代了传统的短除法。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2、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师生关系。师: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好多的关系,你还能举个类似的例子吗?(谁和谁构成什么关系?) 生说…… 师:那我能不能说老师是师生关系呢? (生:不能。)师:为什么?生:老师一个人不能代表师生关系。4
师:我自己只能代表一方面,不能代表你们,构不成关系。在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数与数之间也存在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动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生动手操作)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能不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1:2×6=12生2:3×4=12生3:1×12=12学生说出自己的摆法及算式,师相应板书3个算式:2×6=12、3×4=12、1×12=12师:还有其它摆法吗?每行摆5个行吗?生:不行,不能成整数倍。师:每行摆5个,摆出的行数就不是整数行,也就得不到一个长方形。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生:整数(师板书:整数)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板书: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非0)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1:因数和以前的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2: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生3: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师:这节课需要大家带着思考去学,看看之前我们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与我们今天学的因数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天学的倍数与之前学的解决问题中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就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2、师:以2×6=12为例,先请同学们自学大屏幕中的知识,看看从中你知道什么?课件出示:2×6=12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1)师:从课件中你知道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在2×6=12中,我们可以说2和6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边说边指着数,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4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再指名让学生根据算式2×6=1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强化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的理解。)师:谁能结合这两道题(3×4=12,1×12=12)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指名生说)师:谁能出道这样的乘法算式,让大家再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生说)4、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那老师也来说一个,板书算式5×6=30,“5是因数,6也是因数,30是倍数”,老师说得好吗?应该有学生听出其中的错误,师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后师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三、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2)指名生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师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同时强调,找18的因数时,我们可以这样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8,那它们就是18的因数。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指名学生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师:你是怎么找的?师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师:4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1 ),而最大的一定是( 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师板书)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让学生再次深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特别是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13也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强调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1,而最大的一定是它本身 。而且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学生在学好卡上找出对应的学号的因数,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后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习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六、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2×6=12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18的因数有:1,2,3,6,9,18。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而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