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衙门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1.谈话理解“互为”。 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除了亲人之外,也要有朋友,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吗? 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 师:能用一句话表达两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吗?还可以怎么说?能说甲是朋友,乙是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用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这一关系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朋友”,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2.游戏,按规律填空。吞———吴呆———()3/8———(/)10/7———(/) (1)学生观察填空,指名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样想的。 (2)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3.学生观察板书的几组分数,看看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教师注意引导。(主要是分子、分母的数字特点和两个分数的乘积方面。) 4.师:能根据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给这几组分数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教师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5.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提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1)什么是倒数?(2)怎么样求一个数的倒数?(3)认识倒数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 (1)观察3/8与8/3,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样说?
(2)谁能说说10/7与7/10中谁和谁互为倒数?也可以怎么样说? (3)小组讨论,什么是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A: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位置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B: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1)学习例1:写出7/8、5/2的倒数。 A: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提醒书写格式。 B:指名回答,教师板书:7/8的倒数是8/7,5/2的倒数是2/5。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么样表示它的结果?也可用—(破折号)表示。 C:学生交流求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 (2)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带分数),那么怎么样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呢?选择一种,在小组内探究。 A: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B: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分别板书一例。 C:引导学生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3)教师引导质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1×()=1,所以1的倒数是1。而0×()=1呢? 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联系、拓展深化。 1.下面哪两个数是互为倒数。4/3,7/6,8,6/7,3/4,1/8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4/11,16/9,35,15/8,1/5 学生在课练本上写出这些数的倒数,指名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样求的,集体评价。 3.争当小法官,明察秋毫。 (1)1的倒数是1。(2)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3)3/4是倒数。(4)A的倒数是1/A。 (5)因为0.5×2=1,所以0.5与2互为倒数。 (6)7/5的倒数是7/2。 (7)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8)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9)因为8-7=1,3÷3=1,所以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 4.填空。
3/4×()=17×()=12/5×()=()×4=5/4×()=0.5×()=1 5.游戏: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在上课时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觉得你的朋友太少了,现在我们就在课堂上再找几个朋友吧,愿意吗? 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好朋友。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