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秋天的雨》【案例】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播放课件:随着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画面中秋天的大门缓缓地打开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五彩缤纷的世界,到处充满了丰收的景象)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秋天的大门里有许多香甜的水果以及红红的枫叶,五颜六色的菊花美丽极了!)(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师:啊,多美的秋天呀!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师: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呢?生:我想知道秋天到底有哪些颜色?生:我想知道它把颜色都给了谁?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家赶快翻翻书,看书中是怎样说的吧?第7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师:你都知道了一些什么?生:我知道了秋天的雨把颜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第7页
生:我还知道了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叶,金黄色给了田野,橙红色给了果树。生:我知道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最多,还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读课文,知道的还真不少,你喜欢哪种颜色就赶快读读吧!(生自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师:谁来展示一下,让我们也来分享他的快乐?(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生:我喜欢黄色的银杏叶,因为它看上去很可爱。我好象真的感觉到了一股凉凉的风拂面而来。(师出示课件:黄色的银杏叶和相关的句子)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让我闭上眼睛也来感受一下秋风是什么样的。(全班齐读,读中将“扇哪扇哪”读的轻一些,从中感受到秋风的轻柔)师:读的太好了,谁还想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生:我想读第三句,因为句中把红色的枫叶比喻成了邮票,我觉得很美,所以我想读。(大声的朗读了一遍)师:你们想看看枫业是怎样飘的吗?第7页
生:想。(随音乐播放课件,师结合枫叶飘过的地方,配上合适的解说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画面的美,同时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师:从你们的脸上洋溢出的是兴奋,是幸福,是快乐。我想你们也想在如此美妙的音乐声中,如此美丽的画面中来抒发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那就赶快随着美妙的音乐读读吧!(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师:第四句、第五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找伙伴读、齐读)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争着”读的很重。这是为什么呀?生:“你挤我碰”在这里读的重,是因为水果多,一个挨着一个,有点挤不下的感觉。生:“争着”说明它们急着想为人类做贡献的心情,生怕人类看不上它。所以要在这读重一点。师:说的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生齐读)师:瞧,多美的菊花呀!你能说说它的颜色和样子吗?第7页
出示课件:各种姿态各异、颜色各异的菊花)生:我看到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大红的菊花。生:我看到有的菊花弯着腰,有的菊花在风中扭着腰,好象在跳舞。师:是啊!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它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们也来和它分享快乐吧!(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师:唉!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一句里面有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呀?生:这个省略号在这里说明颜色还很多,说也说不完。师:那谁再来帮忙把颜色进行补充,看看还有什么颜色的菊花?(生说出了许多颜色:黑色、紫色、粉色、淡绿色,等等一些颜色)师:这么多的颜色我们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概括呢?(生一下就想到了一个词“五彩缤纷”)(用这种方式教学,对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来说降低了难度,变得通俗易懂了。)师:你们都是值得骄傲的菊花,你们的回答如此精彩,也不得不让我向你们频频点头。(师频频点头,让生从老师的体态语言中进一步体会“频频”的意思。)第7页
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为秋天的雨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它把各种颜色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地,用各种颜色装扮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让我们随着音乐,放声高歌吧!(播放优美的音乐,师生共同朗读第二自然段。)【教学反思】现在在许多的教育杂志中都提到了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模式;有的人认为,课件只适合低年段的学生用,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在情景中理解课文,掌握相关的知识。综上所述,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乱用,也不能不用。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特点,校本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就拿这一课来说吧:这一课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如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呢?由爱秋天逐步升华到爱祖国。爱生活呢?所以,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更好提升学生的感情,我在本课的多处教学环节中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第7页
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看、听、读、想、说促使学生的感悟不断深入。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化解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真正体现了“画中审美,读中感悟”。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