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姓名:张莉职务:教师职称:小教高级单位名称: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通信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邮政编码:030024电话:0351—606514210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执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我采用个性化教学,引领学生个性诵读,亲近文本去体验秋天的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实录: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俗话说“耳朵无底,从早听到晚”。看来呀,耳朵的作用特别大。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听力训练,看看谁的耳朵最灵。老师读一段话,你来听一听,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秋天雨的特点。认真听,用心感受,看谁找得准确。师:(课件“激情”:配乐秋景)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听出来了吗?生:秋天的雨是清凉的。生:秋天的雨还是温柔的。师:听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生:我还知道秋天的雨是趁你没留意,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10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其实秋天的雨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秋雨的脚步去感受秋天,了解秋天。(板书课题)听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听”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的首要能力,能促进学生读、写、说等其他三种能力的同步发展;“听”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实践、大胆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听”的训练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我把听力训练大胆地落实于日常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示学生整节课“听”的要求。二、整体感知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生默读课文)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特别会读书,边读还边勾画。好,谁来说一说?(学生读找到的句子)师:(出示4个句子)请先读读这4个句子再说。生: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生: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生: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生: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师:说一说这4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生:第一句是写秋雨的到来。生:第二句是写秋雨的颜色。生:第三句是写秋雨的气味。10
生:第四句是写秋雨的声音。师:同学们真棒,课文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到来颜色气味声音)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三、深入感悟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秋雨的颜色。(出示第二自然段)谁愿意读读第一句话?(指名读第一句话)师:这句话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呢?生:总分关系。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能够概括地描写出秋天的颜色?生:五彩缤纷。师:你们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吗?生:老师,我觉得是说颜色很多。师:你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师: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形容颜色多?生:五颜六色。生:五光十色。师:课文为什么要用“五彩缤纷”呢?让我们细读后面的句子,看看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受到“五彩缤纷”。如果你能抓住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谈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谁能说一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五彩缤纷”了?10
生:黄黄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橘子、柿子,紫红的菊花,淡黄的菊花,雪白的菊花。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自己再来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学生美读课文)师: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出示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师:谁能读第一句?生:读句子。师:读得怎样?生:不错,挺流利的。师:老师也想读读,咱们比一比,其他同学当评委。(师读)师:问“评委们”,你们觉得谁读得好?生:老师。师:为什么?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生:老师读“扇哪扇哪”读得很好,让我听了佩服,有了凉爽的感觉。师:真的吗?老师太高兴了,不光老师读得好,你们评得也棒极了。同时那位同学你学着老师再读一遍吧!(生深情地再读一遍)10
师:这位同学读得有感情吗?有没有给你带来凉爽的感觉?生:有。师:那就给他来点掌声吧!有没有同学要向他挑战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几位同学读)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课堂。通过让学生读句子,与老师赛读、挑战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语言。师:现在请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并说说是什么季节走了,什么季节来了。(读后)生:我听到的是炎热的夏天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师:说得好,这就是秋雨给我们带来的美丽。那秋雨还给我们带来什么景物呢?请继续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生:还写了金黄的稻田。生:橙红色的果树。生:各种颜色的菊花。师:都有哪些颜色?生: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师:后边是什么符号?生:省略号。师:表示什么意思?生:菊花的颜色很多。师: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也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吧!10
(出示说话训练:它把色给了,像,。)生:想象,仿说句子。阅读与说话结合,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师:此时秋雨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美丽的颜色,你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生:五彩缤纷。师: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用“五彩缤纷”了吗?生:“五彩缤纷”不仅是说颜色多,还能让人感受到色彩绚丽。师:老师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这一段,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这五彩缤纷的色彩。(学生配乐朗读)《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让学生自读感悟,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这样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师:这秋天的雨可真神奇,小雨滴里还藏着许多香甜的气味呢!让我们赶紧去闻一闻。动动你的小鼻子,你都闻到什么气味了?生:香香的梨、甜甜的菠萝。师:生活中你还闻到过哪些香甜的气味呢?生:淡淡的香蕉味,酸甜的葡萄味,甜甜的鸭梨味……师:此时你什么感觉?生:我想吃。师:听得教师也都想流口水了。怪不得,小朋友的脚10
,常被那香味勾住呢!好,就带着这种感受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学生齐读课文)师: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你们听,秋天的雨快乐地吹起了小嗽叭,它在说什么?生: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师:小动物和植物都听到了,它们都用行动迎接冬天的到来。怎样迎接的呢?看着这幅图,选择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来说一说。(生说)师: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说自己的发现)师:你们真了不起!我们看作者在写这一段时用的动词不一样,非常准确!而且先说动物,再说植物,先写远处的,再写近处的,从上面写到下面。我们平时写作也应这样:准确用词,叙述有序。这一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在朗读中品读句子,体会秋天的欢乐。并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发现,感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四、总结升华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事物,怪不得作者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板书:钥匙)师:我们看作者是怎样赞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仅仅是在写秋天的雨吗?(生齐读)师:老师听出了你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能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读课题吗?(生齐读课题)10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赞美秋天?你会用怎样的行动表达你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生:我想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生:我想去秋游。生:我想把课文背下来,把美景永远留在脑中。这是一个拓展迁移的环节,是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再发展的阶段,创设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语言交际情境,使情感得到了升华。师:课后,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听,去闻,去体验,来感受秋天的美好吧!教学反思:《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中,我以一个“美”字贯穿整个课堂。一是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让学生听、看,学会欣赏美;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三是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是重点落实得较好,难点亦有所突破。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教学中,我以“读”为教学主线,落实教学重点。读的形式多样,如默读、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塞读、挑战读。读的目标不同: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逐段朗读,想象情境;品读课文,交流感受等。本课教学难点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及被艺术化了10
的语言,使课文抒发感情较含蓄,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而是通过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美,体验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提出要与他比赛读,看谁读得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挑战读,看谁读得更好,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说说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最后还让学生仿照文中的表达说句子。实际上这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举措。备课时,我曾担心学生说不好,可事实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总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