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案例分析陈敏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谁能先猜出来?(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你们最喜欢什么季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秋天的雨》(齐读课题)[分析:通过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秋雨的特点1、全班齐读。2、师:秋雨有怎样的特点?(清凉、温柔)。3、指导朗读,读出秋雨清凉、温柔的特点。4、教师小结导入:是啊,秋天的雨是这样的清凉,这样的温柔,这样的令人陶醉。那么作者的七彩神笔是怎样描绘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分析: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孩子们带入了秋天的雨中,体验到了秋天的美好,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感悟秋天的美好。]三、品读感悟第二自然段。1、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2)选择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2、学生汇报。3、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颜色的事物。4、选择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5、品读句子。①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课件分别出示这两个句子)A、学生读。B、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C、教师指导读、范读。D、指名读②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课件出示这句)A、全班齐读这句。B、这句中哪个词写得很有意思。(你挤我碰)C、“你挤我碰”说明什么?(果实很多)D、女同学读这句。E、全班学生边读边表演“你挤我碰”。③全班学生齐读句子,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天里频频点头。A、这段中有一个特殊的符号是什么?表示什么?B、这么多好看的颜色,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五颜六色、五彩缤纷)6、全班美读第二自然段。[分析:通过读书,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应颜色的事物,让学生欣赏秋雨的色彩,感悟五彩缤纷,体会色彩之美。抓住重点词,美读感悟重点句,美读句子,从中学习作家富有激情、灵感的文字,品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感受艺术化的语言]四、学习感悟第三、四自然段。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2、全班交流。3、小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①理解“勾住”。(板书:香)②你平时有被什么事物“勾住”过的经历?(学生谈)③角色转换:如果你这时就在果树下,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④发挥想象:秋雨会跟小动物和植物们说些什么?5、指导朗读。[分析: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再加上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汇报,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师: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香甜勾人的气味,还给小动物和植物带来了忙碌和喜悦,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最后一段读一读。(全班齐读)2、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板书:美丽、丰收、欢乐)[分析:设置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这个环节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六、布置作业。1、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2、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案例分析:《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优美,特别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韦老师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贯穿始终,作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口,使学生真正的能在读中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在教学的过程中,韦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在品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即秋雨的色彩)这个环节里,韦老师
先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秋雨的色彩。通过读书,让学生说说秋雨都把颜色送给了谁,借助多媒体课件显示这些事物的颜色,并让学生感悟五彩缤纷,体会色彩之美。其次,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美读感悟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句子,美读句子,从中学习到作家富有灵感、激情的文字,品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最后,韦老师还引导学生抓住“你挤我碰”美读描写橘子和柿子的句子,边读边表演“你挤我碰”,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从中感受文中艺术化的语言。品读完第二自然段,韦老师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韦老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读文、体会、感悟的学习方式中快乐的学习,而且,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韦老师也没有忽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欣赏者的作用,在本课中,教师的范读,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都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课堂的效率起到了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活动起来,并且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来推进教学,力求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相长,以学情带动教学的思想。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本节课也有一点不足,就是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