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的教学反思颜咏《秋天的雨》这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文章写得非常美,非常适合学生朗读,文中描述秋雨中秋天景色的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呢?在读中解决重难点呢?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视读的落实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挖掘,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获得情感的提升,领悟文中的精髓。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扎实过好字词关、朗读关,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在进入文本之前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中整体把握文本、了解文本。对课文的朗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深入的理解;相反,脱离了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因此在《秋天的雨》的朗读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揭题后我先检查学生对字词、多音字“扇”
的掌握,还有重点句子的读,扫清这些障碍以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有的学生从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读到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读。2、多种方法读,读中理解词语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潜心会文”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受,丰富的体验才能源源不断地生成。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感悟,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自主朗读的方法,实现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的朗读指导中,对文章进行揣摩和体会,一步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秋天的雨》第二个自然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读,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再想为什么喜欢,通过读把自己的喜欢读出来。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多于课文加深了了解。学生边说我边配着图片出示句子。而后我让学生在音乐中再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以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五彩缤纷”,从而为下面学生能读出五彩缤纷做好铺垫,埋下伏笔。再如,在读“枫叶飘哇飘哇”中,让学生想象着树叶慢慢往下飘落的情景去读,学生就读的入情入境。3、抓重点词句,美读感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重点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读出秋天的美,读出浓浓的语文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是的,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
课堂上,我让学生读的次数很多,但是并不是没目的地读,当学生初读之后,有了自己的感受,再带着感受读,这时候他的朗读自然发生了情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的词语,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朗读、理解、想象,对文本又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的朗读有了提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也更深了。如学生通过对“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等词语的反复品味朗读,得到了许多独特的感受:树叶飘下来的轻柔、缓慢,水果的多……有了这样的理解,又怎么会读不美呢?二、重视读写的结合学生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我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点。我还结合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像什么”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学生理解了本段后,我让学生仿写书中的句子,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对秋天景物的了解。这一设计,使读写充分结合起来。三、重视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不是很关心,为此,我带他们到我们学校的百果园进行观看,并拍下了照片。十月一放假,让学生利用相机拍下自己身边的秋景,让父母带自己到郊外找秋景,并拍下来。课前,我们搜集到得照片做成课件,配着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感受秋天的美,了解秋天的物。这个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走进文章。四、抓住文章结构特点精心设计这篇课文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这一段的总起句。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学生已经找到了这一特点,我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板书在黑板上。作为板书的同时,为总结全文,总结秋雨的特点做好了准备。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放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五、借助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课文第二个自然段的时候,我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清新而又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秋天的图片,那些图片色彩丰富、美不胜收,有五颜六色的山,有在阳光下闪烁的一排排金黄的银杏树,有火红的枫叶和枫林,有金黄的稻海和丰收的果园,还有那些多姿多彩的菊花……这些图片都让学生叹为观止。通过这些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直觉印象,对秋雨中的“五彩缤纷”有一个形象地了解。在感受之后,我又让让学生轻轻读课文第二段,一边读一边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找到描写的景物。六、根据段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课文的第二个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通过读,看图片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理解课文内容。第三个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勾住”,让学生换词比较的形式进行理解课文。第四个自然段比较欢快,内容易于理解,采取读后演一演的形式进行理解。七、课堂上,我能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在理解第二个自然段田野时,学生谈到能卖很多很多的钱。面对这个问题,我问学生:“农民伯伯种庄稼是为了什么?”学生说是为了卖钱。我紧接着学生:“对啊。这说明今年的庄稼怎样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丰收了”。课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现场生成,才更加精彩。但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有些环节的落实上,还是不够扎实。如:在第二个自然段中,读的环节本来设计了师生配合读,体会了五彩缤纷后再读,这两个环节没有落实。由于上课时黑板没有板书的空了,我没有写上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所以在学习完课文后,没有结合第一句话进行总结,也没有让学生串起来读,感受其语言的美,感受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组成了一首美妙的诗。每一节课,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师能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再采取恰当的多种形式,课堂就会生动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