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课堂反思《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我一共试教了三次。通过试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根据语文组听课老师的意见修改了我的教案。第二次试教后,我将教案经过修改之后发给了杨明明老师,得到了杨老师耐性、细致的指导,她建议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课文,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读,多感悟课文,一定要让学生“一课一得”。这次教案的撰写及整个备课、上课的经历,我始终将重心放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即“教什么”上,我一直在和年级组语文老师商讨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下面,我先来梳理一下,这三次教案的教学目标,它反映了对教学内容的追求和在追求过程中的改变。三次教案的教学目标比较:项目一次教案二次教案最终呈现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比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点相似,本质不同。2.阅读经典片段,培养语言敏感,知道好的比喻的基本特点,如“丰富”“准确”“新颖”。3.能够仿照课文例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把比喻句写具体。1.能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秋天的雨》中的比喻句,感受秋天的缤纷色彩。2.初步了解比喻句的两个基本特点:有相似性,本质不同。3.能够找出阅读材料中的比喻句,摘抄自己喜欢的比喻句,并尝试仿写。1.通过抓住关键词,能有感情地朗读《秋天的雨》中的比喻句,感受秋天的缤纷色彩。2.能够仿照课文中的比喻句,展开想象,用“黄黄的叶子像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3.通过阅读课外拓展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落叶》(节选),初步了解把比喻句写具体有不同的形式。1.教学内容要立足课文。从这三个教案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经过试教后听课老师的反馈及杨老师的指导,教案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重视课文内容,强调了朗读和感悟。同时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越来
越明显了——从课内到课外,从朗读感悟到指向表达。这让我感受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但要“适宜”,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之间要有“联系”,要层层递进。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应该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而有效的前提是“教学内容”要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2.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指向表达的教学环节,往往老师会注重训练,设计一些语言训练的练习,但是往往却缺少了更重要的点拨和指导。在落实教学目标二的时候,在教学铺垫尚且不够的时候,我就直接让孩子们进行仿写比喻句,结果大多数的孩子都写不出来。经过师父及听课老师的建议,我发现我的问题出在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环节的设计不够有层次。于是在最终稿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先仿说比喻句再仿写比喻句”的环节,像教学目标一分为二,逐个解决。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更有层次,学生更易接受,课堂效果明显好转。3.预设一定要充分在教学目标二落实的过程中,杨老师给我这个环节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预设一定要足够丰富,这样才能更加引导学生。如:白白的雪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预设,所以在我单一的引导下,孩子写得答案几乎全都是:白白的雪花像一片片鹅毛,飘来了冬天的凉爽。他们的思维全部被凝固住了,并没有完全打开。鉴于此,我又在最终上课完成之后,再修改了这一环节,力求能够让课堂更加扎实、有效。修改后的这一环节,我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 ①当冬天来临的时候,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白白的雪花像…… ②当冬天即将远去,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天空中下起了冬日里的最后一场雪,白白的雪花像…… ③当节日里,万家万户都在庆祝节日的喜庆时,漫天的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白白的雪花像……预设: ①白白的雪花,像一片片鹅毛,飘呀飘呀,飘来了寒冷的冬天。 ②白白的雪花,像一片片鹅毛,飘呀飘呀,带来了春天的喜讯。 ③白白的雪花,像一片片鹅毛,飘呀飘呀,迎来了节日的喜庆。这样,或许可以激发孩子不一样的思维,跳出“飘来了寒冷的冬天”的思维定势。然后趁热打铁直接让孩子们在作业联系单上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与上课时的教案相比,在“雪花”这一句的教学上,可能效果会有提升,学生写的比喻可能会更丰富。通过这次主题教研活动,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接下来我想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1.我要努力让自己可以熟练地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确定“教学内容”,即“教什么”。教学内容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确定:(1)教学内容一定是要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它要是“语文”的。(2)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文中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感到疑惑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教学内容,也是一篇文章的文本“秘妙”,让学生领悟、感知这个文本“秘妙”,是非常重要的。(3)教学内容的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段特点。(4)教学内容要具有迁移性,学生是可以学会的。(5)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文本体式进行确定,不同的文本体式不同,教学内容也就不同。2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效,有效的前提是教学设计步骤清楚、富有层次。3.要加强自己的引导、点拨能力。可以通过研究名师的教学实录中的点拨、引导环节,学习他们的技巧,并在常规教学中尝试运用。 2014年10月26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