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

ID:1202565

大小:36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8-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第三单元童话世界“风吹乱了白色雪花/候鸟去南方安了家/想邀请企鹅说说话/围巾我怎么送给他……”奇幻的想象构建出一个烂漫的童话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我们结识了善良的王子,听到美人鱼在哭泣,看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时的我们在母亲温暖的怀里,听着童话安然入眠,温馨的梦里弥漫着爱的芬芳。打开课本,让我们到童话王国去探险,去听听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去陪伴一粒种子逐渐成长,和红头蟋蟀一起到牛肚子里旅行,同蚂蚁队长一起搬运香甜的奶酪。童话教会了我们真、善、美,奠定了我们一生爱的基石,让我们在她的指引下,学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着践行善良、诚信、勤奋……。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中外童话,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可充分借助文本让学生建立对童话体裁的感性认识,由此引起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鼓励他们大量阅读,继而由读到写,进一步激发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2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那一定会很好1从种子的生命历程中体会它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牛肚子里旅行2绘制“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讲述故事;找出相关语句,体会朋友间的真情。一块奶酪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故事内容,结合人物言行评价人物形象。习作我来编童话2借助教材提供的内容编故事、拟题;学会并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申、介”等7个生字;观察、发现口字旁表示的不同意义,识记生字;尝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朗读、背诵、积累关于“理”的名言。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机动自主阅读3本童话;边读边想象,学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读童话;与同学分享、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8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名篇,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得了解作家的生活时代和创作文本的背景。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成一个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着一双可怜的大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悲苦身世,想起母亲曾经自述过的一些凄凉往事。于是,安徒生就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象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充分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阅读这篇童话,我们既要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能够在小女孩“幸福”的想象中,懂得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同时,要抓住故事中想象和现实的对比,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和思考,从读中想象,从想象中去揣摩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说,与角色融为一体,从而体会篇章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语感和思维的启发,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教学目标:1.会写“柴、冷”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柴、又黑又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主人公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主人公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2.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的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学生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课时安排:2课时1.学会生字词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句段体会当年的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3.初步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配乐朗读《请别问这是为什么》。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2.了解作者。过渡: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丹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你认识安徒生吗?安徒生原名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安徒生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个,童年生活贫苦。早年在慈善学校读书,当过学徒工,从小热爱文学。11岁时,安徒生的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14岁的安徒生只身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求学,毕业后始终没有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从“小”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预设:“小”可以是年纪小、身材矮小等,给人一种柔弱的、惹人怜爱的感觉。“卖火柴”的小女孩,预示小女孩的身世悲苦。题目给人一种悲伤、怜悯的感觉。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火又黑又破衣可饥乎火裕告开打着儿钱点明晃火柴香2.指导归类识字。◆部首归类:火焰(火焰)——燃(燃烧)——灿(灿烂)——烟(人烟)◆部件归类:争挣(挣钱)——睁(睁眼)——筝(风筝)——狰(狰狞)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三、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街头的故事。2.再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根据提示给课文划分层次。填空:课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再写(),最后写()。试试用小标题概括各层次写了什么。◆结构梳理:卖火柴(1~4)——擦火柴(5~9)——捏着火柴梗死去(10~11)四、示范引领,体会“不幸”过渡:读完这个故事,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表述。)同学们说出了“可怜”“穷苦”“美丽”“不幸”“懂事”“伤心”这些词语,很好!阅读同一篇文章,我们能读出很多不同的感受,这种阅读体验因人而异。接下来,咱们就带着这些感受回到课文当中去,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产生这些感受的。读文的过程,或许会丰富你的认识,提升你的看法,甚至改变你的观点。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交流。品味寒冷·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预设:“冷”交代天气,“冷极了”说明程度,“雪”提示季节——冬天,更突出“冷”,“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层层递进,表明这是一个又黑又冷的冬天的夜晚,让人感受到寒气逼人,冷得可怕。引导学生分析完词句后,可以让他们把这种感受代入句中再行朗读。方法拓展: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渲染凄凉的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环境如此恶劣,预示着故事的悲惨和小女孩的不幸。品味孤独·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预设:引导学生仿照上一句,抓住句中的关键字眼挖掘文字的深意。(1)别人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温暖,团聚,快乐……)(2)假如你是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感觉?(寒冷,孤独,无助……)(3)去掉“乖巧”好不好?(“乖巧”让小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美好,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却身处这样冷酷的环境当中,令人更感心酸。)(4)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的寒冷、孤独。品味惊吓·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预设:“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说明小女孩受的惊吓程度之深。“飞快地冲过来”是她受惊的原因。马车高大、横冲直撞,小女孩弱小、跑得慢,一“冲”一“吓”,让人体会出小女孩面对意外时内心的恐惧。鞋子哪儿去了?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被男孩捡走了,小女孩无力讨要。2.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其他能够体现小女孩“不幸”的句子。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品味冷漠·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1)从三个“一”,你想到了什么?(她已经在街上卖了一天的火柴,冻了一天,饿了一天,走了一天,累了一天,却没有得到别人一丝一毫的回应。)(2)从两个“谁”,你又想到了什么?(“谁”指任何一个人、每个人,不管是衣冠楚楚的绅士,还是优雅高贵的女士,不管是巡逻的警察,还是摆摊的小贩……,没有人理会卖火柴的小女孩。)(3)比较朗读,你觉得哪句话更好?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站在别人的角度)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硬币。(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明确:第二句话只交代了结果,你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样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可是,文中的意思是说,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4)联系第1自然段的“又冷又黑”,你觉得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还有社会环境的冷漠。小女孩不仅身体经受着寒冷的折磨,内心也被这世间的冷漠伤害着。)品味恐惧·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1)“她觉得更冷了”,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冷”有几层意思?(第一层:天气愈加寒冷恶劣;第二层:内心非常寒冷,没有人理会,有家不敢回。)(2)小女孩为什么不敢回家?她的家是什么样子?(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她的家贫穷寒冷,跟街上一样冷。)(3)人们常说“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可是,从一个“灌”字,你能体会到什么?(“灌”表明风大,房屋破旧。小女孩家境贫寒,没有温暖的住所;回家一定会被打,更享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小结:小女孩多冷啊!但是饥寒交迫的她,宁可蜷缩在别人房子的墙角,也不敢回家。短短几个段落,我们读到了自然环境的寒冷,读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如此冷酷无情。痛苦像一张无边的网,无论小女孩走到哪里,都逃不开它的控制!4.出示小女孩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写话。过渡:看,茫茫黑夜,小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假如你是小女孩,你的心情怎样,你现在最需要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示例: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天真冷啊!风越来越大,雪也越来越厚了。我的脚早已经失去了知觉,手指也僵得握不住火柴了。真想有个炉子,让我烤烤火啊!那些透出灯光的窗子里面,是怎样一幅情景呢?今天是大年夜呢,我可忘不了这个。那些房子里面,应该有美丽的壁画,有温暖的火炉,有雪白的餐巾和喷香的烤鹅,还会有慈爱的父母亲吻着他们的小宝贝吧!一切就像我在商店橱窗里看过的画那样。烤鹅的味道真香啊!长这么大我还没有尝过呢。不,就算没有烤鹅,能饱饱地吃一顿黑面包也是好的。可是,今天一根火柴都没卖出去,全家人连黑面包都吃不上了。爸爸一定会很生气吧,他一定会抡起皮鞭狠狠抽我一顿……。噢,太可怕了,我不敢再想。5.引导学生梳理小女孩点燃火柴的过程。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太需要一点温暖了,哪怕不是炉火,只是一根火柴点燃的微光呢?所以,她点燃了自己手中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同学们,小女孩一共点燃了几次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五次。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和第五次看到了奶奶。)6.教师引读梳理,增强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整体感受。过渡: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熄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引读:在这之前,她穿着妈妈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在她穿过马路的时候——(出示句子,学生齐读)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引读: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硬币。引读:本来应当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但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引读: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但是,火柴一次次熄灭,她的幻想也一次次破灭了——(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可怜的小女孩!五、感悟结局,思考质疑1.指名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2.结合课题当中的“小”,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大”,加深对主题的认识。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过渡:一个乖巧的生命,一个美丽的生命,一个本应该充满希望、拥有无限未来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旧年的大年夜。所有人都在迎接新年的到来,可是,只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新年的太阳了。多么悲惨啊!同学们,造成这一悲剧的,你们觉得是什么?我们分析过课题中的“小”,请同学们再从头到尾浏览课文,看看小女孩遭遇了什么?你能从这些现实遭遇中找出哪些“大”来?(大风大雪,不合脚的大拖鞋,冲过来的大马车,冷漠的大人,又厚又冷的高墙……)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强大冷酷的世界,无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不尽的恐惧,难掩的孤独和无限的痛苦,最终吞噬了这个脆弱的生命!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小女孩有这样悲惨的结局,然而安徒生为什么要说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呢?又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预习,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今天这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生字新词,还学会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设身处地想象着读,比较着读,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把这些感受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加深印象,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尽管我们的生活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截然不同,但是大家今天的朗读非常投入,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你们内心有着对文字的敏感,更因为你们那颗富于同情、怜悯的心。有了这样高贵的内心,我们才更能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对生命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2)交流对课文结尾的疑问,带着问题深入预习课文。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1.感受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着追求,让学生从小女孩身上体会并学习如何面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1.整合朗读、想象、对比、批注等方法,走进小女孩的心灵,读懂小女孩的渴望与追求,进而更深一层感受小女孩现实的可怜、命运的悲惨。2.感受小女孩在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火柴寒冷破旧衣裙可怜又冷又饿在乎火焰蜡烛贫富告诉离开2.集体回顾: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抓住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就能把一件事情概括得很完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3.教师朗读过渡,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导入新课。过渡:又黑又冷的夜晚,黑的不是落雪的夜空,冷的也不是呼啸的北风。乖巧美丽的小女孩,为什么要忍受饥寒交迫的侵袭?为什么,她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怜悯?为什么,孤单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一个小小的身影?……生命消逝,徒留一朵微笑。谁都说她可怜,可她那用火柴点燃的梦幻里,也曾有过无人知道的幸福。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小女孩最终的结局怎样?(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然而安徒生爷爷却说小女孩是“带着微笑”离开人世的,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表述。)正如刚刚一位同学所说,小女孩感到幸福是因为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是哪些美丽的东西?这些东西给了她什么样的幸福感受呢?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二、研读课文,感悟“幸福”1.快速浏览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中,你读懂了什么?填空:·第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一个温暖的大火炉),是因为她(很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很饥饿,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是因为她(很孤独,想得到一些快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自己的奶奶),是因为她(太痛苦,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高大、美丽的奶奶),是因为她(想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摆脱悲惨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2.对比阅读:体会幻景的美好,现实的残酷。第一次憧憬——温暖(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2)师生集体合作交流。①“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小女孩“敢”抽出火柴吗?(不敢。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她要是再浪费火柴,爸爸可能打得更厉害。)小女孩为什么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她太冷了,太需要温暖了,哪怕是挨骂挨打也顾得上了。)②第一次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谁来读一读?·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唉,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③这段话中,哪些是小女孩的幻想?(多么温暖多么明亮……多么舒服啊!)④删去这部分内容好吗?(不好。设想一下,又冷又黑的夜,小女孩衣衫单薄,赤着双脚,瑟瑟发抖地蜷缩在冰冷的角落里,这时候,她的小手拢在火焰上,有什么感觉?多么温暖,多么舒服,多么幸福!)小结:这么多设身处地的美妙的感受,其实都在这几句想象的话里了。如果把它删去了,这么多美妙的感受就都没有了,小女孩的幸福感受也表达不出来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这就是童话的魅力。童话总是充满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⑤再指名朗读表示小女孩想象的句子,读出幸福的感觉。学生齐读。⑥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的残酷。过渡:此时,小女孩该有多么幸福啊!但是——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落到残酷的现实面前。这时候,小女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失落、难过……)美妙的憧憬和残酷的现实对比,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⑦指导朗读,注意用不同的语速、语调,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第二次憧憬——满足(1)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2)师生集体合作交流。①第一次小女孩在火光中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小女孩看到了什么?(烤鹅。)②读一读小女孩想象的句子,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墙壁变得像薄纱一样透明,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③这神奇而美好的想象,源于什么?(小女孩极度饥饿时所产生的幻象,对食物的无限憧憬。)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④你有过饥饿的感觉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一只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背上插着刀和叉的烤鹅“主动”奔向小女孩的情景。小结: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可它却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而是获得了满足。然而——⑤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话。(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⑥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失望,难过……)⑦指导朗读,注意用不同的语速、语调,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第三次憧憬——快乐(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2)这一次,小女孩想象到了什么?(美丽的圣诞树,树上的蜡烛,美丽的彩色画片……)然而现实是什么情景?(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小结: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过后都在小女孩面前呈现出冰冷的现实。写虚与写实交替进行,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小女孩和我们的感情忽高忽落,这正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第四次憧憬——关爱过渡:夜深了,雪更大了,街上一个人也没有了,那些窗子后面的灯光也一点一点地熄灭。小女孩头上、肩上、胳膊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她用僵硬而颤抖的手擦着了第四根火柴……(1)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2)小女孩为什么会想到奶奶?(奶奶是世上唯一疼她的人。奶奶去世之后,她再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关爱了。)(3)一次次的憧憬,一次次的失望,就在这时,这个世上唯一疼她的人出现了。小女孩此时心情怎样?(惊喜,激动,恳切……)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4)指名学生自由朗读小女孩看到奶奶时说的话,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5)想象说话: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除了说这些,她可能还有好多好多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示例:奶奶,在这个世界上,我好冷、好饿,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奶奶,请把我带走吧,这个世界上,只有您是唯一疼爱我的人,我想跟您在一起!(6)配乐朗读,全班齐读小女孩的话。过渡:千言万语来不及诉说,火柴又一次快要熄灭了,奶奶马上就要消失了,让我们一起帮帮小女孩留住奶奶吧——(学生齐读)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第五次憧憬——安宁(1)教师紧接着朗读第9自然段。(2)引导学生比较小女孩这一次擦着火柴与前四次有什么不同。过渡:看到了奶奶,小女孩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知道幻觉会消失,她心里又充满了担忧。为了留住奶奶,她最后一次擦着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尤其是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出示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思考:读读这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从最初的犹豫,到终于抽出一根的下定决心,再到擦着一大把火柴留住奶奶,为了追求幸福,小女孩什么都不顾及了。(3)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实现了。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4)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小女孩死了。)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非常可怜,令人同情。)(5)但是,作者却写道:(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幸福”的含义?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明确:第一个“幸福”指她得到的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第二个“幸福”指死亡,只有死亡她才能摆脱痛苦、饥饿、寒冷,死亡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幸福。(6)指导朗读,读出丰富的感情。小结:小女孩是不幸的,在这个冷酷的现实世界里,她最终的结局是死亡;小女孩又是幸福的,她终于不用再忍受饥饿、寒冷、痛苦,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读到这里,我们既对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感到深深的同情,又为她最终的离去而满怀欣慰。这是回甘的苦涩,是含泪的微笑!一起读一读最后这句话。三、探究主题,提升“幸福”过渡:故事结束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题目中的“小”,小小的女孩,小小的火柴,却创造了大大的憧憬和幸福,有哪些憧憬?(大火炉,大烤鹅,高大的圣诞树,高大的奶奶。)1.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第一组:大风大雪,大拖鞋,大马车,大人,高墙(残酷的现实生活)第二组:大火炉,大烤鹅,高大的圣诞树,高大的奶奶(美好的梦想)明确:越是因为寒冷,小女孩就越是渴望温暖;越是饥饿,她就越是渴望得到满足;越是孤独,她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痛苦,她就越是渴望得到快乐。概括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幸,她就无比渴望内心的幸福;越是没有,便越是渴望拥有。2.思考:小女孩遭遇了那么多不幸,为什么最终能够获得幸福?预设: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走进故事情境当中进行感悟,想象自己如果遇到同样的不幸,会是什么心情,从而感悟小女孩对不幸命运的隐忍,和在苦难中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明确:身处苦难,有人一蹶不振,有人怨天尤人,有人报复社会,但也有人心怀渴望,用隐忍的姿态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小女孩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仍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未来是美好的,最终她们来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这份信念,同样也是小女孩获得幸福的关键。四、拓展阅读,品味写法1.比较阅读安徒生其他童话故事的结尾,感悟安徒生童话创作的特点。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过渡:研究安徒生童话的一位专家孙建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安徒生杰出的地方在于,他不能改变现实,却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个人渴望得到的美好世界。下面我们来看安徒生童话的一组结尾:《海的女儿》结尾:(为了王子的幸福,美人鱼把自己化作泡沫以后)现在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小人鱼并没有感到灭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丑小鸭》结尾:(丑小鸭经历了重重磨难成为天鹅之后)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拇指姑娘》结尾:燕子背着拇指姑娘飞呀飞呀,飞到了那个国度,把拇指姑娘放到了一朵最鲜艳的花上,上面有一个和她一样大的美男子,他就是所有花朵的王子。他们俩结婚了,拇指姑娘便成了这儿的皇后。思考:比较阅读这些故事结尾,再读读本课结尾,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明确:安徒生童话的每一个结尾都是让人感到安慰的,或者给人希望,或者给人温暖,故事的主人公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身上闪耀着纯真的光芒,他们往往饱尝生命的苦难,却始终怀揣美好的理想。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的结尾,除了给人欣慰的感受以外,这种以喜衬悲的写法让故事更加凄美,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情。2.想象说话: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五、拓展积累,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跟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解读“疼爱”,品味幸福。师: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谁?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生:“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这一次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生:“奶奶!”(悲喜交加的语气。)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不再寒冷,该怎样呼喊——生:“奶奶!”(激动的语气。)师: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学生恳切地读。)师:就这样,她向奶奶慢慢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学生急切地读。)师:如果说原来的“啊”是一种抽泣,那么这里的“啊”还可以是怎样的语气?生:还可以是高兴地感叹,或者是舒了一口气。(学生读。)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创造性的朗读,引导学生朗读“啊”的不同感叹,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朗读语气就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师:现在,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难道她仅仅说了这几句话吗?她还会想说什么?生:奶奶,在这个世界上,我充满了寒冷、饥饿,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请把我带走吧,我不想要饥饿,也不想要寒冷。生:奶奶,我知道只有您才能给我温暖,给我慈爱,所以,您就把我带走吧。生:奶奶,请把我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吧。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幸福快乐的时刻,那就让我们把双手放在胸口,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配乐静听,课件显示这段文字:“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师: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就这样,小女孩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指名学生接着朗读。)生:“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地朗读)师: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最终到达了幸福的彼岸。赏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的背后,去体悟语言文字中流露的情感,这样才能将“文、情、声”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上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十分细腻,在每一个情感转换的地方,都让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然后将文中角色的情感通过声音、朗读表达出来,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19 世纪英才文化品质责任创新《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课堂上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教学中,我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很容易通过自读自悟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因而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着火柴的幻想,通过现实的“不幸”与梦想的“幸福”的对比解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和她对美好的渴望;同时,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学生的认识,勾起他们情感深处的同情,激起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和意志。《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因而,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们要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力”的情感脉络,从大年夜小女孩冻死街头还会面带微笑的凄美画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体会安徒生给予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再联系实际,体会小女孩在苦难中的隐忍,和相信美好、相信未来的信念,心存希望,既珍惜幸福,也不惧苦难。在读悟的过程中,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对句中的两个“幸福”谈谈自己的理解,再回顾整篇文章,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火柴,其实是在点燃心中的希望,点燃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是透过作者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我们同样体会到了她面对的寒冷、饥饿和痛苦,激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同情和善良。这些情感让我们明白,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应有一颗爱心,去关心和同情一些弱势群体;而我们自己,也应具备在困窘与艰难中坚定无畏的人生态度。1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