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内容:(一)字词:1.重点字:(1)查字典“魂”查“鬼”部(2)注意下带点字的读音:(4)易错易混字:蜷(蜷缩)烘(暖烘烘)梗(火柴梗)倦(疲倦)供(供给)哽(哽咽)跚(蹒跚)橱(橱窗)僵(冻僵)篮(摇篮)
栅(栅栏)厨(厨房)疆(边疆)蓝(蓝天)2.词语解释:精致--质量很好。精,精巧,完美;致,精细,讲究。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慈爱--仁爱,喜爱。这个词一般用于长者对幼者。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旧时迷信的说法,指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二)重点理解内容: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体会它的作用。提示: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了,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理解句子的含义:提示:这些含义深刻难理解的句子①要充分朗读课文②要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他的字面意③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也就是说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即要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揭露什么?(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出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她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提示: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美丽的金发上落着洁白的雪花,确实很美,但她顾不了这些,因为饥饿寒冷缠绕着她,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尤其是大年夜,这是人们盼望的一年中最欢乐最美好的日子。这样对比着写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饿、生活的悲惨,说明那个社会多么的不合理。(2)“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既然冻死的,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提示: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死去的,所以“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他放在全文结尾有什么意思?)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小女孩曾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他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景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却是冻死街头。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痛恨那个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深切的同情。解词造句】[拖鞋]后半截没有鞋帮的鞋。[摇篮]供婴儿睡觉的家具。形状略像篮子,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围裙]工作时围在身前保护衣服或身体的东西。[哆哆嗦嗦]
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本课中的哆哆嗦嗦指饥寒交迫使小女孩浑身不住地颤抖。例:寒号鸟被西北风吹得哆哆嗦嗦。[烤鹅]一种挂在特制的炉子里烤熟的鹅。[圣诞树]圣诞节用的松树、枞树,树上装饰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礼品等。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多数教会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大年夜]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叫除夕。[富商]拥有大量财产的商人。[橱窗]指商店临街的玻璃窗,用来展览货物的样品。[灵魂]①相信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身上的主宰人活动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身体后人就死亡。②人格,良心。本课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一个人有一个灵魂,人死亡后灵魂升到天上去。[喷香]形容香气非常浓厚。例:桌上的饭菜散发出喷香的热气。[穷苦]贫穷困苦。例:那时,他们一家人过着穷苦的生活。【近义词】奇异(奇特)穷苦(穷困)慈爱(慈祥)【反义词】飞快温暖精致慈爱明亮光明快乐【词义辨析】[温暖温和]都是形容词,都有温度不冷也不热之意。“温暖”强调不冷,含有“使人感到舒适”的意味,多用于气候、阳光等。“温和”强调没有冷意,可用于气候和环境,也可用于性情、态度、言语等。【难句讲解】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表明小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没有鞋,寒冬腊月出门,穿着一双大拖鞋,就连这样大的拖鞋也一直是她妈妈穿的。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暖暖手。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自己却点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她敢吗?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了一根。3.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小女孩的幻想,说明小女孩在那个现实世界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4.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位小女孩
临死时“嘴上带着微笑”。人们看见了她那小小的尸体,只是淡淡地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谁也不关心她。可是作者却深入到小女孩临死前的心里。她看到过许多美丽的东西,尽管那是幻象;“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她得到了人间的慈爱;奶奶把她带到“新年的幸福中去”,她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死去。而这些是“谁也不知道”的。 师小结: 过新年时,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看晚会,还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压岁钱。同学们是幸福的,幸运的。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冻死在了街头,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 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一块探究吧。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4、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交谈确定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有感情朗读、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等。三、学习课文 1、学习1~4自然段: ⑴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进那个寒冷的大年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以边读边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⑶ 这一天,正是大年夜,新年的前一天,那可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啊!谁不想回家?可是小女孩她不敢啊!她不仅饱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回到家爸爸还会打她,没有一个人关心她、爱她,她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快乐!我想,此时小女孩的悲惨可怜已经拨动了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弦,谁想走上前安慰安慰她呀? 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⑷ 可是当时的小女孩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终于,寒冷促使她一次又一次的擦燃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看板书,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 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小女孩饱受饥寒,没有快乐,没人关爱,于是,几乎冻僵的她才会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 2、学习5~11自然段: ⑴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 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幸福、快乐、暖和、温暖。) 你能把小女孩的感受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⑵ 可是,火柴灭了,残酷的现实仍旧摆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出示句子: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自己试着读一读,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仿佛从美妙的幸福的天堂跌到了地狱的深渊,巨大的反差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失望与痛苦。你能把小女孩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⑶ 暖烘烘的大火炉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温暖,于是,她不由得第二次、第三次擦燃了火柴,在火光中走来了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漂亮的圣诞树,谁来读一读这些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愿意读的一块读。 ⑷ 多么美好的一切!然而,伴随着火柴的熄灭,这一切又瞬间消失了。小女孩太知道这种幸福感受的转瞬即逝了,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亮光中出现时,她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出示句子。) 再读一读,想: 从小女孩的喊叫中,你能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四个鲜明的感叹号,一声声的呼喊,告诉我们小女孩此时的渴望、迫切。带着这样的心情呼喊一下奶奶吧!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⑸ 她多么渴望把奶奶留住啊!于是她赶紧擦着了整把火柴,这时,她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1自然段。 小女孩又看到了什么?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死了,应该是一件悲痛的事,可是在安徒生的文章中,你体会到了吗?没有!那你体会到了什么? (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小女孩临死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那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人的孩子,活着就只能感受到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这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 小结: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幸福快乐的生活对于小女孩这样的穷人来说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小女孩要想活着,等待她的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死去,小女孩才会彻底摆脱这痛苦的一切。 让我们怀着对小女孩的美好祝愿齐读这一段。 3、学习12~13自然段: ⑴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死在了新年的张灯结彩中,死在了富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让我们再去看看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一下:“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两个“幸福”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幸福”是指她曾经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仅仅是在幻觉中看一看,她就心满意足了,就感到幸福了。第二个“幸福”是指她死去后就彻底摆脱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再也不用受这个不公平社会的摧残,终于彻底幸福了。) ⑵ 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应该说,在安徒生看来,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小女孩拥有美好的心灵,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死是她追求的幸福吗?而现在小女孩死了,还可能得到她所渴望的幸福吗?是谁夺走了她的幸福? 想象一下,安徒生爷爷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两个“幸福”的? (愤慨、谴责、无奈、同情、祝福……) ⑶ 作者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幸福”二字,这是对那个人吃人的旧社会的控诉,还有对可怜的小女孩的深切祝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让我们把内心深处最真切、最美好的祝福送给飞向天堂的小女孩。 2、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五、拓展延伸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可见,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安徒生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再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愿同学们的一生都能有安徒生的作品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