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8《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8《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

ID:1202843

大小:76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2-08-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4、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教育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3.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四、课前思考:本课跨时世远,所以,先介绍时代背景,再理清课文顺序,后打开课件,完成思考题。最后通过指导“写感受”,深化思想教育,让学生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示课件)《卖火柴的小女孩》.ppt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课件)《卖火柴的小女孩》.ppt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 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 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课件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ppt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课件)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ppt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 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课件出示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ppt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六)板书:14、卖火柴的小女孩子(安徒生丹麦)美好的幻觉残酷的现实命运悲惨15、凡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六、课前思考:本文也是跨时世远,节选于名著,所以先指名学生介绍所了解的背景及作者情况,再耗一大段时认真教学生字,因为生字很多。再理清条理,弄清哪几段是回忆的哪几段是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认真学习凡卡在城里时所受非人虐待的段落,从而体会凡卡思念亲人想回乡却愿望不能实现的悲惨,引发学生的同情起到教育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课件)凡卡2\4404.ppt  2.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学习生字)凡卡2\4404.ppt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课件)凡卡2\4404.ppt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 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课件)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 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配乐示范读)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 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课件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 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课件)凡卡2\4404.ppt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巩固生字词。3、板书(课件示)总结凡卡2\4404.ppt  4、写一篇读后感或续写.(示例文)  [附]:板书设计            写信前__怕                挨打           学徒生活挨冻            挨饿__苦    12.凡卡  写信悲            乡下生活守夜            (回忆)砍树__“乐”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16*、鲁滨孙漂流记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夏令营的较量》有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前思考:鲁宾逊的精神有哪些?认真读文,学生汇报。拓展延伸到《鲁宾逊漂流记》推荐给学生。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老师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板书:英、笛福)生说,后老师示板书.(课件)《鲁滨孙漂流记》演示课件.ppt   2、本文是书的缩写,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年。   3、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4、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   5、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交流时随机板书: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和鲁滨孙一起去历险吧!(播放连环画并解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课件)《鲁滨孙漂流记》演示课件.ppt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 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想不想夸夸他?请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夸一夸他。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6、 总结: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学了这两篇文章,老师深有感触,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板书:16、鲁宾逊漂流冷饿: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野人威胁:插树桩分养羊群救下”星期五”为伴(有智慧有勇无畏)17*汤姆·索亚历险记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 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教前思考:文中汤姆.索娅历了什么险?他告诉我们什么?教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课件)汤姆·索亚历险记.ppt      2、、读书而有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e 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中的汤姆。   我们的心中都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二、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他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     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   3、提到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比海盗》。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三、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板书: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和哈、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勇敢,敢于探险和哈克到鬼屋寻宝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回顾.拓展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同时打开门窗,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一旦发生跑水情况,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它栖息在灵魂里/唱没有歌词的歌曲/永远/不会停息/在暴风中/听来/最美/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它甚至能窘困/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