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赵颖2014年4月9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一部分内容和课文主要内容二、倒叙研读,寻找小女孩的“幸福”。(一)、初步学习课文第部分段师:现在就让我们在课文中找找小女孩的“幸福”吧,看看文中哪段直接提到小女孩是“幸福”的?(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段。师: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每一次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学生反复读文,互相探讨,逐步理解这部分内容。1.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
出示幻灯片: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让学生把有关词句读一读,读得越幸福越好。体会小女孩在火柴划亮之后看到火炉时的幸福情境。师用沉重的语气说:可是火柴很快就灭了,留在小女孩眼前的只是那个烧过的火柴梗了。她为什么会看到火炉呢?(从文中“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体会到小女孩极冷,她特需要温暖。)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幻象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2.她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喷香的烤鹅。出示出示幻灯片:“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这一场景对于小女孩的饥饿现状是怎么一种寄托。
师:这一只烤鹅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这可能是她梦想中的最美味的年夜饭了。可是随着第二支火柴的熄灭,小女孩看到的是一堵冰冷的墙和眼前第二个烧过的火柴梗。从“一堵又厚又冷的墙”是你联想到什么?(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3.她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圣诞树。出示出示幻灯片:”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在向她眨眼。”师:小女孩此时是快乐的,因为她得到了比富商家还要大得多的圣诞树,树上全是礼物,这个时侯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女孩了。可是火柴又灭了,圣诞树消失了,一颗星星落下来,她知道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这是“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伶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此时她最想看到的人是奶奶,因为只在奶奶的怀抱里她才能感受到最幸福的爱。4.她第四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奶奶
出示出示幻灯片:“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引导学生读出小女孩看到奶奶后的兴奋之情。这一部分结合学生在家受到家人的疼爱去理解小女孩此时的心理感爱。重点理解“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让学生知道,小女孩看到了唯一疼爱她但又去逝了的奶奶,她知道火柴马上就要熄灭,为了留住这幻觉中的奶奶,她不惜冒着回家里挨打的危险,将整把火柴都擦亮了。三、结合全文,分析小女孩的艰难的处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从下面句子中,你体会出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1天冷极了,下了雪,又快黑了。2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3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5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一个硬币。(二)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更加强调了小女孩的不幸,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以及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四、对比现实、升华情感,感受美好生活。师:现实中的小女孩是多么的不幸,所以她多么渴望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中能变成真实的情景,为什么那么多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东西在小女孩那里却只能在火柴的光线中才能看见?引导学生明白:在现实中小女孩是得不到这些的,因为她所在的社会就是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在那里穷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得到幸福的。师:为什么小女孩最后一次擦亮的火柴没有熄灭?明确:小女孩已经死了,她看不到火柴熄灭了。她再也不能睁开双眼看这堆给过她希望的烧过的火柴梗了。她的死也就是她的幸福的开始。就算她能活过来,她不会再去看这个令她伤心的世界了,在这个世界里属于她的只有痛若,而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她想要的一切。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体会如下内容:运用想像的手法揭示现实世界的黑暗,批判当权者的专制统治。师:作为生活在幸福社会中的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已经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好好珍惜、那样的悲惨社会要批判。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类似于文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的孩子,她们的生活也有不幸,如地震后的孤儿,贫困得上不起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节省下我们平常不屑一顾的一元、二元,去帮助他们。五、拓展延伸: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的悲惨。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一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生读。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都深受感动。两百年过去了,安徒生作品中这个充满幻想的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课后,请同学们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希望同学们像今天一样用心去阅读,你一定会受益匪浅。六、板书设计
卖火柴幻象现实火炉——寒冷命运悲惨烤鹅——饥饿↓14、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火柴圣诞树——贫穷深切同情奶奶——孤独不满现实飞走——痛苦冻死了(合理想象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细节刻画)七、课后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模式。1、从幸福入手,引入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强调两个“幸福”,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小女孩的“幸福”
生活,自然引入课文主要内容。从授课效果来看,这一设计比较好。2、精读第一次擦火柴,体会“幸福”:“读”是语文课的基础。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大家评议,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模仿读,再指名读。通过这样反复读,学生掌握了读的方法和技巧,在读的过程中,领会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以读代讲。从学生读的效果来看,学生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声调的抑扬顿挫把握得比较到位。3、分组学习剩余四次擦火柴部分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学习方法,读—再读—想—体会,运用这种方法,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其他内容。通过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强,也使我认识到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应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课堂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