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谭垴小学邱荣丽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幻想的事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重难点、关键1、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师引言:上节课我们读了一篇凄美的故事,这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齐读课题,完成练习。2、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最后结局怎样?让我们读课文第三部分。二、以倒叙方式,由第三部分置疑,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1、学生自读11、12自然段,找出描写小女孩死去的句子。指名读。2、小女孩为什么会“带着微笑”死去。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也是本课的重点句“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最后蜷缩在了墙角里,她太冷,太饿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就是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把她带入了美好的幻象。小女孩死前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而这两个幸福又是指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精读与自读结合,学习第二部分“擦火柴”。体会思想感情,明确写作方法。(一)总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概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你的依据是什么,用直线划出来。(一共五次)(二)研读第一次,指导学法。1、教师导读:五次的幻象内容各不相同,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2、指名反馈: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女孩的表情:想想此时的小女孩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幸福、满足)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子。5、教师:这是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想象到的,这对她来说是这样的美好,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联系该段以及前文反馈:冷,她的小手几乎冻僵了;小脚冻得红一块紫一块;她冻得哆哆嗦嗦,蜷着腿缩成一团)6、学生边反馈边画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7、教师小结:小女孩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渴望温暖,哪怕是一根火柴的火焰,她也觉得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这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并不容易。请听老师读一段话话。同学们体会体会老师把哪些词语重读了,你听出了什么?“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8、指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艰难和矛盾。并读读。9、指名反馈:小女孩只是擦燃一根火柴而已,为什么却显得这样艰难和矛盾?10、教师小结,导读:是呀,火柴是她们一家的救命绳,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就要挨打,更何况是擦燃一根火柴呢!可是这么艰难擦燃的火柴很快就灭了,美丽的幻象也不见了⋯⋯(学生读:她刚把脚会伸出去⋯⋯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11、教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太可怜了;小女孩多么渴望温暖啊;穷人的生活太悲惨了⋯⋯)12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怀着对可怜的小女孩的同情、怜爱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的矛盾、害怕;看见美丽幻想的喜悦、激动;幻象不见了的悲伤、失望。1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1)找出描述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4)有感情地朗读段落。(三)合作学习,迁移学法。1、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四次幻象。2、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3、集体反馈,完成表格。第几次擦燃火柴幻象现实第一次火炉冷第二次烤鹅饿第三次圣诞树没有欢乐第四次奶奶没有人爱第五次和奶奶一起飞走死去了4、指名反馈,你们从这四次的幻象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5、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6、教师: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当她擦燃了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教师出示句子)“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7、指名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语句的意思的?(学生说一说)8、教师小结: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这一切只能靠死来实现。真是太悲惨了!我们一起把这一感人的语句读一读。9、教师:这四次的幻象中还有不少感人的语句,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读一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四、探究,深化文本的主题
1、教师: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凉而美丽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是那样的凄美。2、指名读一读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3、指名反馈:小女孩又次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上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因为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4、教师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女孩死前所看到的美丽的东西。可这“幸福”该怎么了解呢?5、学生讨论、交流。6、集体反馈,教师引导。(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7、教师:同学们,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8、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天气寒冷,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沉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五、总结全文教师总结:《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安徒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的对比,反衬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六、布置作业1.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2、阅读安徒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