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朗读(一)课文朗读(二)课文朗读(三)
4.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综合分析
反复诵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前面的内容和同学一起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应该怎样理解?
3.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可以说幸福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我们都有吃饱穿暖接受教育的幸福。当今世界上还有好多吃不饱穿不暖的我们的同龄人,最明显的是非洲的难民儿童,在图片中我给大家准备一些有关的资料,让我们伸出友爱的双手,将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化作实际行动,把我们的目光洒向非洲吧!
非洲难民、儿童图片集非洲儿童靠救济延续生命的非洲儿童吃不饱的非洲儿童
非洲贫民窟患艾滋病的非洲儿童一个非洲难民家庭
课后小活动1.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2.卖火柴的小姑娘的形象之所以这么感人,这么令人同情,与作者运用了充分的想象分不开。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了什么地方,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然后用二、三百字写下来。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让我们同情,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
丹麦作家安徒生在这篇童话故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即四次美好的幻象展现了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想往。想象的内容逐步深化。这些想象同小女孩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这篇文章的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分别写了小女孩卖火柴、在墙角擦燃火柴,以及最后捏着火柴冻死的情景。全文脉落清楚,生动感人。我们可以沿着火柴这个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全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个特定时间。第一次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大街上,心里却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写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
大年夜,本是万家团圆幸福欢乐的时间,而正是在这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生活不得不出来卖火柴。也正是在这大年夜,小女孩饥寒交迫冻死在街头。作者选定这样的特定时间,穷人富人生活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才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在这根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她是多么渴望暖和一下身体呀。可是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小女孩为了留住那个大火炉。在第二根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一只“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小姑娘饥肠辘辘,她是多么需要有食物来充饥啊!
小姑娘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在第三根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美丽的圣诞树,正当小姑娘要伸手去摘圣诞树上的画片时,火柴灭了,圣诞树上的烛光升上天空,成了闪烁的星星。小女孩看见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想起奶奶活着的时候说的话。
小女孩在第四根火柴燃烧时,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思念她的奶奶呀!第五次,小女孩为了和奶奶在一起,“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小女孩太想见到奶奶了,留住奶奶的心情是那么急切。
然而,小女孩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幻象,是在并没有实在事物时出现的虚假感觉。这说明她因长时间挨饿受冻,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就有可能出现幻觉。现实中呢,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和食物,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和圣诞礼物,得到奶奶的疼爱呀!火炉、烤鹅、节日的欢乐、奶奶的疼爱,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只是在她临死前的幻觉中才能出现。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