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执教者孙芹芝课时第二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美丽的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学情分析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幼儿时代就对安徒生的童话有所了解,今天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他们会感觉有些浅近,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能通过自己感悟品味出作者所蕴含的对穷苦人民的 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续写,从而升华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来读通、读懂、读透文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听写生字词。(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用上学到的生字词说一说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大意,自然进入本节课学习。二、品读课文,聚焦“幸福”。(一)出示学习提示:1.围绕“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勾画出来,也可以在文章旁边做批注。(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对以下几句话进行重点分析:(1)她敢从成把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2)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奶奶把小女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勾画文本,体会情感,写出批注。预设1:她不敢擦火柴,是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终于”说明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预设2:
这是小女孩儿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的幻想。从“赶紧”、“一大把”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什么?从“搂”字可以看出什么?“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什么?小女孩儿是在产生幻觉的时候死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同飞走的,所以课文中说“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这是怎样的“光明”、怎样的“快乐”呀?!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什么?(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分别是什么含义?(三)聚焦“幸福”。“小女孩儿死了”,“嘴角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作者说小女孩儿曾经是“幸福”的,你认为她“幸福”吗?请大家再读课文,找答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现实世界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只有死去,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不会再有寒冷、饥饿和痛苦。这光明和快乐是小女孩的幻觉,是对现实世界的控诉。预设3:“幸福”一指擦亮火柴时幻觉中的光明与快乐;“幸福”二指小女孩死去了,不再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生活。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控诉,以及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的同情。学生可以进行辩论。正方:小女孩儿是“幸福的”;反方:小女孩儿是“痛苦”的。重点品读课文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加深理解,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文章文本,把握温情,感受语言文字创设出的情境,带给我们的撞击和震撼,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取教--扶--放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篇童话孩子读过,在教学中教师如繁琐分析、讲解,学生会没兴趣。因此,设计将“辩文意,悟其情”
作为研读目标。在教学中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使他们在合作、探究、交流、辩论中获得新知,提高认识。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让这篇童话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课堂小结2分钟你们看,小女孩追求的渴望的幸福无非就是吃饱穿暖,有亲人的疼爱!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可这样的幸福她能得到吗?随着火柴的熄灭,火炉不见了,烤鹅不见了,圣诞树也不见了,一切都消失了。连同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小女孩的生命!其实自始至终我们都知道,等待她的结局只有一个。什么?死!(板书: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死!”) 旧年已过去,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感受不到光明和温暖了,童话大师安徒生就是用这样凄美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女孩的悲惨结局。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儿,她的“幸福”就是“死亡”。多么让人心酸啊!她让我们体会到了她对美好、对欢乐、对亲情的渴望与追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布置作业1分钟(一)欣赏获得国际儿童诗金奖的刘倩倩创作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以“小女孩儿,我想对你说”为题,完成一篇简单的读后感。(二)观看动画片《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并把这个童话讲给小朋友听。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现实幻觉寒冷火炉(温暖)饥饿烤鸭(食物)痛苦圣诞树(快乐)
冷漠奶奶(疼爱)不幸飞走(“幸福”)教学反思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成功之处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二、需改进之处
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三、值得思考之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