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记忆对数的定义,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对数恒等式及对数的性质.2.理解并掌握对数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3.熟练运用对数的性质和对数运算法则解题.4.对数的初步应用.教学重点:对数定义、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对数定义中涉及较多的难以记忆的名称,以及运算法则的推导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求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多少倍?生: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则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y=(1+7.2%)20=1.07220,所以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1.07220倍.师:这是个实际应用问题,我们把它转化为数学中知道底数和指数,求幂值的问题.也就是上面学习的指数问题.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问经过多年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师:(分析)仿照上例,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需经x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列方程得:1.072x=4.我们把这个应用问题转化为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这是上述问题的逆问题,即本节的对数问题.师:(板书)一般地,如果a(a>0,a≠1)的x次幂等于N,就是,那么数x就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logarithm),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式子logaN叫做对数式.对数这个定义的认识及相关例子:(1)对数式logaN实际上就是指数式中的指数x的一种新的记法.(2)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是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实际上这个式子涉及到了三个量a,x,N,由方程的观点可得“知二求一”.知道a,x可求N,即前面学过的指数运算;知道x(为自然数时)、N可求a,即初中学过的开根号运算,记作;知道a,N可以求x,即今天要学习的对数运算,记作logaN=x.因此,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一种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而每学一种新的运算,首先要学习它的记法,对数运算的记法为logaN,读作:以a为底N的对数.请同学注意这种运算的写法和读法.师:下面我来介绍两个在对数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对数.师:(板书)对数logaN(a>0且a≠1)在底数a=10时,叫做常用对数(commonlogarithm),简记lgN;底数a=e时,叫做自然对数(naturallogarithm),记作lnN,其中e是个无理数,即e≈2.71828…….师:实际上指数与对数只是数量间的同一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为了更深入认识并记忆对数这个概念,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 式子名称 axN 指数式对数式ax=NlogaN=x 练习1 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形式:
练习2 把下列对数形式写成指数形式:练习3 求下列各式的值:(两名学生板演练习1,2题(过程略),一生板演练习三.)因为22=4,所以以2为底4的对数等于2.因为53=125,所以以5为底125的对数等于3.(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和写法.)例题(教材第73页例题2)师:由定义,我们还应注意到对数式logaN=b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a>0且a≠1;x∈R;N∈R.师:N∈R?(这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应一开始让学生牢牢记住真数大于零.)生:由于在实数范围内,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因而ax=N中N总是正数.师:要特别强调的是:零和负数没有对数.师: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0,a≠1?(根据本班情况决定是否设置此问.)生:因为若a<0,则N取某些值时,x可能不存在,如x=log(-2)8不存在;若a=0,则当N不为0时,x不存在,如log02不存在;当N为0时,x可以为任何正数,是不唯一的,即log00有无数个值;若a=1,N不为1时,x不存在,如log13不存在,N为1时,x可以为任何数,是不唯一的,即log11有无数多个值.因此,我们规定:a>0,a≠1.(此回答能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个问题从ax=N出发回答较为简单.)练习4 计算下列对数:lg10000,lg0.01,,,,.师:请同学说出结果,并发现规律,大胆猜想.生:=4.这是因为log24=2,而22=4.生:=27.这是因为log327=3,而33=27.生:=105.生:我猜想,所以=1125.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对数恒等式.师:(板书)(a>0,a≠1,N>0).(用红笔在字母取值范围下画上曲线)(再次鼓励学生,并提出更高要求,给出严格证明.)(学生讨论,并口答.)生:(板书)证明:设指数等式ab=N,则相应的对数等式为logaN=b,所以ab=师:你是根据什么证明对数恒等式的?生:根据对数定义.师:(分析小结)证明的关键是设指数等式ab=N.因为要证明这个对数恒等式,而现在我们有关对数的知识只有定义,所以显然要利用定义加以证明.而对数定义是建立在指数基础之上的,所以必须先设出指数等式,从而转化成对数等式,再进行证明.
师:掌握了对数恒等式的推导之后,我们要特别注意此等式的适用条件.生:a>0,a≠1,N>0.师:接下来观察式子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给学生一分钟时间.)师:(板书)2log28=?2log42=?生:2log28=8;2log42=2.师:第2题对吗?错在哪儿?师:(继续追问)在运用对数恒等式时应注意什么?(经历上面的错误,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对数恒等式.)生:当幂的底数和对数的底数相同时,才可以用公式.(师用红笔在两处a上重重地描写.)师:最后说说对数恒等式的作用是什么?生:化简!师:请打开书74页,做练习4.(生口答.略)师:对对数的定义我们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现在,我们根据定义来进一步研究对数的性质.师:负数和零有没有对数?并说明理由.生: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因为定义中规定a>0,所以不论x是什么数,都有ax>0,这就是说,不论x是什么数,N=ax永远是正数.因此,由等式x=logaN可以看到,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师:非常好.由于对数定义是建立在指数定义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指数的知识来研究对数.师:(板书)性质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师:1的对数是多少?生:因为a0=1(a>0,a≠1),所以根据对数定义可得1的对数是零.师:(板书)1的对数是零.师;底数的对数等于多少?生:因为a1=a,所以根据对数的定义可得底数的对数等于1.师:(板书)底数的对数等于1.师:给一分钟时间,请牢记这三条性质.练习:课本第74页练习1、2、3、4题。作业:课本第86页习题2.2A组题第1、2题。
第二课时师: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法则,请大家回忆一下.生:(m,n∈Z);(m,n∈Z);(n∈Z),师:下面我们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证明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1)正因数积的对数等于同一底数各个因数的对数的和,即loga(MN)=logaM+logaN.(请两个同学读法则(1),并给时间让学生讨论证明.)师:我们要证明这个运算法则,用眼睛一瞪无从下手,这时我们该想到,关于对数我们只学了定义和性质,显然性质不能证明此式,所以只有用定义证明.而对数是由指数加以定义的,显然要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加以证明,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对数等式转化为指数等式.师:(板书)设logaM=p,logaN=q,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写成M=ap,N=aq.所以M·N=ap·aq=ap+q,所以loga(M·N)=p+q=logaM+logaN.即loga(MN)=logaM+logaN.师:这个法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生:每个对数都有意义,即M>0,N>0;a>0且a≠1.师:观察法则(1)的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生:等号左端是乘积的对数,右端是对数的和,从左往右看是一个降级运算.师:非常好.例如,(板书)log2(32×64)=?生:log2(32×64)=log232+log264=5+6=11.师:通过此例,同学应体会到此法则的重要作用——降级运算.它使计算简化.师:(板书)log62+log63=?生:log62+log63=log6(2×3)=1.师:正确.由此例我们又得到什么启示?生:这是法则从右往左的使用.是升级运算.师:对.对于运算法则(公式),我们不仅要会从左往右使用,还要会从右往左使用.真正领会法则的作用!师:(板书)(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被除数的对数减去除数的对数.师:仿照研究法则(1)的四个步骤,自己学习.(给学生三分钟讨论时间.)生:(板书)设logaM=p,logaN=q.根据对数的定义可以写成M=ap,N=aq.所以师:非常好.他是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和对数的定义加以证明的.大家再想一想,在证明法则(2)时,我们不仅有对数的定义和性质,还有法则(1)这个结论.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生:(板书)
师:非常漂亮.他是运用转化归结的思想,借助于刚刚证明的法则(1)去证明法则(2).他的证法要比书上的更简单.这说明,转化归结的思想,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上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这种思想不但在学习新概念、新公式时常常用到,而且在解题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师:法则(2)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生:M>0,N>0;a>0且a≠1.师:观察法则(2)的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生:等号左端是商的对数,右端是对数的差,从左往右是一个降级运算,从右往左是一个升级运算.师:(板书)lg20-lg2=?师:可见法则(2)的作用仍然是加快计算速度,也简化了计算的方法.师:(板书)例1 计算:(学生上黑板解,由学生判对错,并说明理由.):(1)log93+log927=log93×27=log981=2;(3)log2(4+4)=log24+log24=4;生:第(2)题错!在同底的情况下才能运用对数运算法则.(板书)生:第(3)题错!法则(1)的内容是:生:第(4)题错!法则(2)的内容是:
师:通过前面同学出现的错误,我们在运用对数运算法则时要特别注意什么?生:首先,在同底的情况下才能从右往左运用法则(1)、(2);其次,只有在正因数的积或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的情况下,才能从左往右运用运算法则(1)、(2).师:(板书)(3)正数的幂的对数等于幂的底数的对数乘以幂指数.即loga(N)n=n·logaN.师:请同学们自己证明(给几分钟时间)师:法则(3)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生:a>0,a≠1;N>0.师:观察式子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生:从左往右仍然是降级运算.师:例如,(板书)log332=log525=5log52.练习计算(log232)3.(找一好一差两名学生板书.)错解:(log232)3=log2(25)3=log2215=15.正确解:(log232)3=(log225)3=(5log22)3=53=125.(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要准确记忆公式.)师:(板书)(4)正数的正的方根的对数等于被开方数的对数除以根指数.即师:法则(4)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生:a>0,a≠1;N>0.师:法则(3)和法则(4)可以合在一起加以记忆.即logaNα=αlogaN(α∈R).(师板书)例2 用logax,logay,logaz表示下列各式:解:(注意(3)的第二步不要丢掉小括号.)例3 计算:
解:(生板书)(1)log2(47×25)=log247+log225=7log24+5log22=7×2+5×1=19.师:请大家在笔记本上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小结:通过本节课,应使学生明确如何学习一种运算(从定义、记法、性质、法则等方面来研究);如何学习公式或法则(从公式推导,适用条件,结构特点和记忆以及公式作用四方面来研究).针对高中数学内容多、密度大、进度快的特点,应使学生尽早地掌握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练习:课本第79页练习第1、2、3题。作业:课本第86页习题2.2A组题第3、4、5题。第三课时简略教案设计说明:(1)对数换底公式(教材第76页“探究性问题”)解决课本第79页练习第4题和第87页第11题,另外补充公式:及应用。(2)对数及对数运算性质的初步应用,解决课本第77页例5和例6,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