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 原创各位尊敬的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节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学生在系统地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基本初等函数知识后,学习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判断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掌握函数在某个去件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为下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和后续学习的算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学情分析】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模型,掌握了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及一定的看图识图能力,这为本节课利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函数零点的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缺乏的是函数的观点,或是函数应用的意识,造成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教材目标】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根与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学会将求方程的根的问题转化为求相应函数零点的问题;2.理解零点存在条件,并能确定具体函数存在零点的区间.(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实践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教材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及应用.教学难点:探究发现函数零点的存在性.
【教法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比较对照区别方程的根与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方法,指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并比较采用“启发—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法有利于突出重点——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与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复杂的方程用以前的解题方法求解很不方便,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熟悉二次函数图象和二次方程为平台,观察方程和函数形式上的联系,从而得到方程实数根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理解零点是连接函数与方程的结点。(二)启发引导,形成概念利用辨析练习,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目的要学生明确零点是一个实数,不是一个点.引导学生得出三个重要的等价关系,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也是解题的关键.(三)初步运用,示例练习巩固函数零点的求法,渗透二次函数以外的函数零点情况.进一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四)讨论探究,揭示定理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探究,教师恰当辅导,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出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方法.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过程.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判定定理,其目的就是通过找函数的零点来研究方程的根,进一步突出函数思想的应用,也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四)讨论辨析,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分析其中各条件的作用,并通过特殊图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更利于学生理解定理的本质.定理不需证明,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并加以确认,有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加强对定理进行全面的认识,比如定理应用的局限性,即定理的前提是函数的图象必须是连续的,定理只能判定函数的“变号”零点;定理结论中零点存在但不一定唯一,需要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进一步的判断。定理的逆命题不成立. (五)观察感知,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定理来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接着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完成对应值表,然后利用函数单调性判断零点的个数,并借助函数图象对整个解题思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六)知识应用,尝试练习对新知识的理解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通过练习,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同时反映教学效果,便于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八)课后作业,自主学习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将学生的思维向外延伸,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