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流程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单元第一节,是后继学习二分法的理论准备。学生通过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从而把求方程根的问题转化为求函数零点的问题。作为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时,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用函数的图象这个“形”来研究方程的根这个“数”,深刻体会“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次、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掌握了一些基本初等函数图象的画法,并能从图象中获取一定信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2)心理准备:公式法求解高次、超越方程的思维受挫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形成函数零点的概念及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应用函数研究方程的过程中,体会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化归思想;把从特殊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上升到一般函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求解方程根的“山穷水尽”,到研究函数零点的“柳暗花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重点:零点存在定理的发现。难点:零点存在定理的发现与准确理解。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的根。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设计:本节课借鉴发现教学法,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究——形成概念结论——应用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敢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问题一:(1)解方程;(2)解方程;(3)你能求方程的根吗?师生互动:学生思考方程(3)时,遇到障碍,思路受阻。
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发现教学法强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三个问题引起认知冲突,寻找到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
2、史料分析,引导新法:一次、二次方程,很容易求解,对于三次、四次方程,在16世纪,数学家也找到了一般的根式解法,但直到19世纪,阿贝尔、伽罗瓦等数学家才发现,其实高于四次以及含有指数对数形式的方程,没有根式解法,因此对于方程(3)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史引导我们同化不行,则要顺应
3、问题二:对方程,你能说出方程的根与对应二次函数图象的关系吗?
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总结要点:师生互动:
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以全新角度审视二次方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函数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为后面利用函数图象探究零点存在性作了铺垫。
4、问题三:一般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呢?
①学生易得:师生互动:
②师生结合二次函数图象说出方程根的个数和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关系③教师指出:函数值为0时的自变量x值起到了联结方程与函数的作用,这个数称之为函数的零点
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学生体验得到升华
(二)互动交流,研讨新知1、函数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把使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师生互动:教师叙述并板书定义。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函数零点定义的感知。
2、深化概念:①零点不是点,是函数值为0时自变量x的值,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②方程有实数根,即图象与x轴有交点,也就是函数有零点;③零点作用:可以通过函数零点间接研究方程的根
师生互动:教师设置问题,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函数零点概念的理解
3、探究:已知函数y=f(x)的图象:
教师提问:(1)函数有无零点,在什么区间?(2)你是如何确定零点所在区间的?(3)能否找到判断函数y=f(x)在区间(a,b)上有零点的一般方法?
(1)的解答:学生一般会说区间(3,4),(-1,0),教师引导观察区间(-1,4)零点情况,为第(3)问做铺垫。
(2)的解答:学生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先以区间(3,4)为例,研究f(3),f(4)的符号,教师板书结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就(-1,0),(-1,4),(-2,-1),(1,2)区间进行类似研究,一一板书结果,为第(3)问进一步做铺垫。
(3)的解答:分析(2)的结果,学生尝试表达结论:若f(a)·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