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出示简单的统计图(参加跳绳和踢毽比赛的学生不重复),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把参加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填在两个圈里,使学生对集合的知识进行回顾,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信息。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朱小东
李芳
陶伟
卢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仔细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有三名同学重复了,这三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比赛,又参加了踢毽比赛)
(2)“重复”是什么意思?
(重复就是一名同学参加了两项比赛)
(3)出示两个集合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总人数,哪幅图更适合?
图1
图2
(图2更适合,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4)说一说重复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重复的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
(5)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填一填图2。
3.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
(2)交流汇报。
方法一 8+9=17(人)
方法二 8+9-3=14(人)
(3)讨论: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方法二是正确的,因为其中有3名学生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如果不减去3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红多算了一次,所以要减去3)
(4)想一想: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不要把重复的多算一次)
4.明确“维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1)结合图2说一说,“维恩图”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
(由三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表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中间的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右边的部分表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2)简单介绍“维恩图”。
用“维恩图”不仅能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计算。
(3)你认为在解决什么问题时需要使用“维恩图”?
(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时需要使用“维恩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明确了解题的方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但学到了新知,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下面是三(2)班喜欢足球、篮球的学生名单。
喜欢足球
张庆
舒展
军军
王小刚
李丽
吴小霞
乔巧
喜欢篮球
张庆
舒展
军军
王小刚
刘光
张大虎
青青
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2.完成课堂活动卡。
(1)小组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有层次,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还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6页1、2、3题。
板书设计
集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