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集 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集合的意义,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便出示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埋下伏笔。接下来出示例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神奇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真正地做到了自主探究、不断创造,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6分钟)
1.课件出示: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 (揭示原因:因为只有三个人) 2.引入新课——集合。(板书课题)
1.怀着好奇的心理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把西瓜、土豆、黄瓜、香蕉、南瓜、豆角、菠萝、柚子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判断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3.结合学生讨论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维恩图”解决重叠问题。(课件出示“维恩图”) (1)认识“维恩图”,结合例题探究“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 ①两边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 ②三个问号所在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维恩图”,探究解题方法。 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题方法。 只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只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总人数 对应算式:6+3+5=14(人) 5.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1.观察统计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1)根据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选代表汇报方法。 3.(1)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维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维恩图”并探究解题的方法。 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明确解决集合问题的不同方法。
2.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呢? 3.有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4。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105页“做一做”1题。 2.完成教材107页5题。
1.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一填。 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4.三(1)班的同学参加运动会,其中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5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2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四、全课总结。(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集 合 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