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后记在《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前辈们请教颇多,收益也良多。下面是我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1.“连接”与“连结”一天,班上的某学生拿着书本翻到55页指着例题1的证明过程,向我提问:“老师,书本是写着‘连接BD’用‘连接’一词,我记得我以前念初中时用得是‘连结’一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随后的几天,我认真阅读了必修2的整本书,发现书本中多出出现需要作辅助线把两个点连起来时,都是使用“连接”而不是“连结”的。思考着编书者的意图,与学校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就“连接”与“连结”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也翻开词典,理解“连接”与“连结”的异同。得到一致的意见:“连接”是用一个点将两条线接起来,其关键在“接”;“连结”是指用线将两个点连起来,“连结”两点的线只能是线段。最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约定,以后需要把两个点连起来时,我们都统一使用“连结”一词。2.推出符号“”的使用教材例题的证明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因为”、“所以”来进行逻辑推理,而少出现有推出符号“”。在分析教材时,我重点关注了这问题。如,课本55页例1证明:连接BD因为AE=EB,AF=FD,所以EF∥BD(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因为EFË平面BCD,BDÌ平面BCD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EF∥平面BCD 有学生在阅读这证明过程时,向我提出一个疑问:“推出‘EF∥平面BCD’需要的条件是不是‘EFË平面BCD,BDÌ平面BCD’?”我就在草稿纸上写下:证明:连结BDAE=EB
EF是△ABD的中位线EF∥BDAF=FD EFË平面BCD EF∥平面BCD BDÌ平面BCD学生仔细一看,说:“明白了。”这一章中要求学生掌握多条定理。我又细仔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书中指出:应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要注意3个条件必须齐备;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要注意2个条件必须齐备;应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时,要注意3个条件必须齐备;等等。在推理过程中,如何把这些条件统一起来,让读者们更为明了,这是书写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运用这些定理进行逻辑推理时,如果适当地用上推出符号“”,可以让读者们知道推出某个结论,是依据某些条件的,可以使得推理过程更为明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就较为重视推出符号“”的使用。同学们,在书写逻辑推理过程中合理地使用符号“”,使得逻辑更清晰,更清楚推理过程的前因后果,也更好地掌握各定理。同时,也让我在批改作业时一目了然。3.运用“问题串”必修2第二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讲述的是空间几何,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差劲。而书本给出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中很多都是只有一个问题的,要求学生由已经条件直接到问题结论,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要求太高了。学生一看就不懂,无从下手,死题一题。我的学生要理解好从已知条件到问题结论的过程,中间是需要有提示的。为此,我就较多地采用了设置“问题串”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以书本74页B组第2题的为例。如图,棱锥V—ABC中,VO⊥平面ABC,O∈CD,VA=VB,AD=BD,你能判定CD⊥AB以及AC=BC吗?这问题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是太有难度了。针对我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题目一分为多个小问题,设置了以下的一连串的问题:
(1)△VAB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2)VD是△VAB中的什么线?为什么?(3)AB与VD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4)AB与VO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5)AB与平面VCD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6)AB与CD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7)△ACD与△B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一题对于我的学生本像似天书一样,学生是无从下手,看到都怕的,如果拿来直接给学生独立完成,那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来的,是费题一题的。通过设计这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知识结构的问题串,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减低了题目的难度,学生一开始就不至于怕。很容易就回答了第(1)个问题,因为VA=AB,所以△VAB是等腰三角形。接下去就第(2)、第(3)……第(7)个问题,就连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的学生也能慢慢地完美地回答这几个问题,也就把这题目很好的回答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增加了。针对我的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章的学习内容,在这章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较多的设置“问题串”的学习教学方法。同时,也让我对“问题串”的认识有了极大地提高,也对设置“问题串”的学习教学方法略有体会。设置“问题串”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为: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专家指出,结构化的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问题的价值。在探究教学中,利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就是围绕着探究目标,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教师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实施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使学生思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正在探究的问题,领悟探究活动的精髓。在利用“问题串”
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其次,教师利用向学生反馈或者继续提问的方式来识别学生的回答,确认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状态。最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问题的解答,关注并思考他人的观点,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最终达成探究活动的目标。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进程中,教师都可以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探究本身的理解。在应用“问题串”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对准探究目标,突出探究内容的重点;要问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将证据与结论联系起来;要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学生的观点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参与讨论;还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留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