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可能性(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从熟悉的生活中开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设计了分糖果这一情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进来,顺理成章地完成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物体的多少决定着可能性的大小,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更易接受。 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本教案设计了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推断物体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转换,初步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个不透明的袋子、糖果若干 学生准备:1个盒子、10个红球、3个黄球、红棋子若干、绿棋子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0分钟)
1.组织活动:有一袋糖果,有草莓味的、葡萄味的、薄荷味的(草莓味的最多)。 (1)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 (2)指导学生操作:摸一摸,看能不能摸出自己喜欢的口味的糖果。(摸出后再放回去) (3)组织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2.引导学生质疑:从刚才的统计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1.(1)表达自己的意愿,说出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 (2)小组同学到台前的袋子里摸糖果,每人一块,做好记录。 (3)汇报,发现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 2.发表自己的见解。
1.涂一涂。 (1)摸出●的可能性大。 (2)摸出○的可能性大。 (3)摸出的一定是●。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15分钟)
1.根据摸出的每种糖果的次数推断糖果的数量。 (1)引导学生思考:从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可以推断出什么? (2)指导学生验证。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加深对事件发生规律的理解。 (1)指导学生观察例3情境图,并搜集信息。 (2)小组进行摸球活动。 (3)组织汇报,填写表格。 (4)指导学生观察表格:你能猜出盒子里是红球多还是黄球多吗?说出你的理由。 (5)组织学生打开盒子验证一下。 (6)师生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物体的多少影响着可能性的大小,反过来,可能性的大小也能说明物体的多少。可能性大,说明这种物体多;可能性小,说明这种物体少。
1.(1)小组讨论、猜测:这些糖果中,草莓味的糖果可能最多。 (2)验证,确定自己的猜测结果是正确的。 (3)小组讨论其中蕴涵的规律,得出:摸出的次数越多, 被摸出的可能性越大,数量就有可能相对多些。 2.(1)读题,获取信息,明确活动要求。 (2)小组进行摸球试验,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摸球次数。 (4)观察表格,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红球多。 (5)打开盒子,验证确实红球多。 (6)小组之间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理解其中的道理。
2.填一填。 (1)把一个正方体的3个面涂成蓝色,2个面涂成黄色,1个面涂成黑色,任意抛一次,(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小。 (2)袋子里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方块,任意摸一个,要使摸出红方块的可能性最大,摸出蓝方块的可能性最小,袋子里至少应放( )个红方块,( )个黄方块,( )个蓝方块。 (3)小明手里有9张红桃,1张黑桃,任意抽出一张,可能是( ),也可能是( ),抽出( )的可能性大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0分钟)
1.袋子里放了10块奶糖,10块水果糖,任意摸出一块,摸出哪种糖的可能性大些?如果要使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2.按要求在盒子里放棋子。 (1)盒子里共放8个棋子,任意摸出2个,一定能摸出2个红棋子。 (2)盒子里共放8个棋子,任意摸出2个,可能是2个红棋子,也可能是一个红棋子和一个绿棋子。
1.分组讨论,选代表汇报答案: (1)摸出奶糖和水果糖的可能性相等。 (2)如果要使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些,应该增加水果糖的数量或减少奶糖的数量。 2.操作学具,探究问题的答案,交流各自的想法,共同订正答案。
3.有20张数字卡片,如下表。
数字2
3张
数字8
9张
数字5
6张
数字6
2张任意抽出一张,抽出数字( )的可能性最大,抽出数字( )的可能性最小,有( )种可能。
四、全课总结。(5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可能性(二) 可能性大→物体的数量多 可能性小→物体的数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