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过程直线与平面的垂直[提出问题]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他在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有关直角的问题.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但用起来很费事.于是,鲁班对矩进行改进,做成一把叫做曲尺的“L”形木尺.现在木工要检查一根木棒是否和板面垂直,只需用曲尺在不同的方向(但不是相反的方向)检查两次,如右图.如果两次检查时,曲尺的两边都分别与木棒和板面密合,便可以判定木棒与板面垂直.问题1:用“L”形木尺检查一次能判定木棒与板面垂直吗?提示:不能.问题2:上述问题说明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提示: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问题3:若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直线与平面垂直吗?提示:不一定.[导入新知]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1)自然语言: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2)图形语言:如图.画直线l与平面α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3)符号语言:任意a⊂α,都有l⊥a⇒l⊥α.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自然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2)图形语言:如图所示...
.(3)符号语言:a⊂α,b⊂α,a∩b=P,l⊥a,l⊥b⇒l⊥α.[化解疑难]1.关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理解:(1)定义中的“任何一条直线”这一词语,它与“所有直线”是同义语,定义是说这条直线和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形式。(3)若直线与平面垂直,则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即“线面垂直,则线线垂直”,这是我们判定两条直线垂直时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4)在画线面垂直时,要把直线画成和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横边垂直,符号语言表述为l⊥α.2.判定定理的条件中,“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此处强调相交,若两条直线不相交(即平行),即使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也不能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3.要判断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只需要在该平面内找出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即可。至于这两条直线是否与已知直线有交点,这是无关紧要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提出问题]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问题1:图中拉索所在直线与桥面都是相交的关系,其倾斜程度相同吗?提示:不同.问题2:能用角来表示直线与平面相交时不同的倾斜程度吗?提示:能...
.问题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空间角,能和异面直线所成角一样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吗?提示:能.[导入新知]1.平面的垂线定义:我们知道,当直线和平面垂直时,该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如果直线和平面不垂直,是不是也该给它取个名字呢?此时又该如何刻画直线和平面的这种关系呢?2.平面的斜线定义:如图,若一条直线PA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叫做斜足。3.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如图,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PO,过垂足O和斜足A的直线AO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4.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说它所成的角是直角;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我们说它所成的角是的角。想一想: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什么?5.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出斜线上一点到平面的垂线,找到这点的射影——垂足的位置。6.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步骤(1)作图:作(或找)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作射影要过斜线上一点作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和斜足作直线,注意斜线上点的选取以及垂足的位置要与问题中已知量有关,才能便于计算.(2)证明:证明某平面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计算:通常在垂线段、斜线和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计算.7.确定点的射影位置的方法有:①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必在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上②一个点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则这个点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③若两个面垂直,则一个面上的点在另一面上的射影必在两个平面的交线上.线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的理解[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l⊥α;②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则l⊥α;③如果直线l不垂直于α,则α内没有与l垂直的直线;④如果直线l不垂直于α,则α内也可以有无数条直线与l垂直.A.0 B.1C.2D.3[答案] D2.判定定理中要注意必须是平面内两相交直线.[活学活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垂直,则l⊥αB.若直线l垂直于平面α,则l与平面α内的直线可能相交,可能异面,也可能平行C.若a∥b,a⊂α,l⊥α,则l⊥bD.若a⊥b,b⊥α,则a∥α答案:C线面垂直的判定[例2] 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AB=AC=1,AA1=2,∠B1A1C1=90°,D为BB1的中点.求证:AD⊥平面A1DC1...
.[解] 证明:∵AA1⊥底面ABC,平面A1B1C1∥平面ABC,∴AA1⊥平面A1B1C1,∴A1C1⊥AA1.又∵∠B1A1C1=90°,∴A1C1⊥A1B1.而A1B1∩AA1=A1,∴A1C1⊥平面AA1B1B.又AD⊂平面AA1B1B,∴A1C1⊥AD.由已知计算得AD=,A1D=,AA1=2.∴AD2+A1D2=AA,∴A1D⊥AD.∵A1C1∩A1D=A1,∴AD⊥平面A1DC1.[类题通法]1.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判断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时,需在平面内找两条相交直线,证明一条直线同时垂直于这两条相交直线,这是证明线面垂直的一个常用方法.2.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转化关系.线线垂直线面垂直.3.解决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就是底边的高线.(3)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4)利用平行转化,即a∥b,b⊥c,则a⊥c.[活学活用](山东高考)如图,四棱锥PABCD中,AP⊥平面PCD,AD∥BC,AB=BC=AD,E,F分别为线段AD,..
.PC的中点.(1)求证:AP∥平面BEF;(2)求证:BE⊥平面PAC.证明:(1)设AC∩BE=O,连接OF,EC.由于E为AD的中点,AB=BC=AD,AD∥BC,所以AE∥BC,AE=AB=BC,因此四边形ABCE为菱形,所以O为AC的中点.又F为PC的中点,因此在△PAC中,可得AP∥OF.又OF⊂平面BEF,AP⊄平面BEF.所以AP∥平面BEF.(2)由题意知ED∥BC,ED=BC.所以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因此BE∥CD.又AP⊥平面PCD,所以AP⊥CD,因此AP⊥BE.因为四边形ABCE为菱形,所以BE⊥AC.又AP∩AC=A,AP,AC⊂平面PAC,所以BE⊥平面PAC.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例3]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求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解] 取AA1的中点M,连接EM,BM,因为E是DD1..
.的中点,四边形ADD1A1为正方形,所以EM∥AD.又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D⊥平面ABB1A1,所以EM⊥平面ABB1A1,从而BM为直线BE在平面ABB1A1上的射影,∠EBM即为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EM=AD=2,BE==3,于是在Rt△BEM中,sin∠EBM==,即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活学活用]如图,已知∠BOC在平面α内,OA是平面α的斜线,且∠AOB=∠AOC=60°,OA=OB=OC=1,BC=,求OA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大小.解:∵OA=OB=OC=1,∠AOB=∠AOC=60°,∴△AOB,△AOC为正三角形,∴AB=AC=1,又BC=,∴△BAC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OC为直角三角形,取BC中点H,连接AH,则AH⊥BC,易得△AHB≌△AOH,∴AH⊥OH,∴AH⊥平面α,∠AOH为OA与α所成的角,在Rt△AOH中,AH=,∴sin∠AOH==,∴∠AOH=45°,即AO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45°...
. [典例] (12分)如图,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A,PB,PC两两互相垂直,H是△ABC的垂心.求证:PH⊥平面ABC.[解题流程][规范解答][名师批注]①处易漏掉AP∩BP=P,PC∩CH=C和AB∩BC=B的条件,而直接证明出线面垂直,虽然结果正确,但不严密.虽然写清了①的条件,若没有写清楚②处的条件或漏掉,都是不全面的,都容易失分.若漏掉③处而直接由线面垂直得出线线垂直也是不严谨的.如图所示,连接CH, ∵PC⊥AP,PC⊥BP,AP∩BP=P①,AP⊂平面APB,BP⊂平面APB②,∴PC⊥平面APB.(3分)∵AB⊂平面APB③,∴PC⊥AB.(5分)∵H为△ABC的垂心,∴CH⊥AB.(7分)∵PC∩CH=C①,PC⊂平面PHC,CH⊂平面PHC②,∴AB⊥平面PHC.∵PH⊂平面PHC③,∴AB⊥PH.(9分)同理可证PH⊥BC.(10分)∵AB⊂平面ABC,BC⊂..
.平面ABC②且AB∩BC=B①,∴PH⊥平面ABC.(12分)[活学活用]如图,已知PA⊥圆O所在平面,AB为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的任意一点,过A作AE⊥PC于E.求证:AE⊥平面PBC.证明:∵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AC⊥BC,AC∩PA=A,∴BC⊥平面PAC.∵AE⊂平面PAC,∴BC⊥AE.又∵PC⊥AE,BC∩PC=C,PC⊂平面PBC,BC⊂平面PBC,∴AE⊥平面P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