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案

ID:1232730

大小:50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8-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教育子课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达到理想课堂的实践》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张明 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果之一,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常量数学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了.例如,航海业的发展,向数学提出了如何精确测定经纬度的问题;造船业则要求描绘船体各部位的曲线,计算不同形状船体的面积和体积;显微镜与望远镜的发明,提出了研究透镜镜面形状的问题;随着火器的发展,抛射体运动的性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它要求正确描述抛射体运动的轨迹,计算炮弹的射程,特别是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要求用数学方法确定行星位置.所有这些问题都难以在常量数学的范围内解决.实践要求人们研究变动的量.解析几何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总结:在当时以前的几何是定性研究不是定量研究,不是精确的计算。同学们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中有精确的计算吗?没有。 其次,解析几何的产生也是数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因为当时的几何与代数都相当完善了.实际上,几何学早就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几何原本》建立起完整的演绎体系,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则对各种圆锥曲线的性质作了详尽的研究.但几何学仍存在两个弱点,一是缺乏定量研究,二是缺乏证题的一般方法.而当时的代数则是一门注重定量研究、注重计算的学科.到16世纪末,韦达(F.Vieta,1540—1603)在代数中有系统地使用字母,从而使这门学科具有了一般性.它在提供广泛的方法论方面,显然高出希腊人的几何方法.于是,从代数中寻求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便成为数学发展的趋势.实际上,韦达的《分析术引论》(Inartemanalyticemisagoge)等著作中的一些代数问题,便是为解几何题而列出的.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点,则yxO一、复习2.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已知平面上三点A(1,3),B(3,1),C(-1,0),若求△ABC的面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 已知点,直线,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其中是垂足.xyO引入新课问题注: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OyxlQ(x0,y0)l:Ax+By+C=0问题:求点(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 法二:P(x0,y0),l:Ax+By+C=0,设AB≠0,OyxldQPRS OyxldQPR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②A=0或B=0,此公式也成立,但当A=0或B=0时一般不用此公式计算距离.注:①在使用该公式前,须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注:推导过程不做要求。 例1:求点P(-1,2)到直线①2x+y-10=0;②3x=2的距离。解:①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②如图,直线3x=2平行于y轴,Oyxl:3x=2P(-1,2)用公式验证,结果怎样? 例2.已知点A(1,3),B(3,1),C(-1,0),求的面积xyOABCh(1,3)(3,1)(-1,0) 例3:求平行线2x-7y+8=0与2x-7y-6=0的距离。Oyxl2:2x-7y-6=0l1:2x-7y+8=0P(3,0)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在l2上任取一点,例如P(3,0)P到l1的距离等于l1与l2的距离❋直线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任意两条平行直线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l1:Ax+By+C1=0l2:Ax+By+C2=0Oyxl2l1PQ思考:任意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多少呢?注:用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须将方程中x、y的系数化为对应相同的形式。(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练习:1.求下列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1)5x-12y-2=0,5x-12y+15=0(2)x+3y-4=0,2x+6y-9=0例4、过点(1,2),且与点A(2,3)和B(4,-5)距离相等的直线L的方程。k=2或4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小结:注意用该公式时应先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注意用该公式时应先将两平行线的x,y的系数整理为对应相等的形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