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的教案【篇一:高一物理重力教案6】高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力第一课时力重力㈠教学目的〖知识目标〗⒈正确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能作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各种实际力的类别.⒋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思路方法目标〗⒈分类方法.(力的分类,矢量和标量)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⒊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力的物质性是各种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而且这两个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力时,首先要搞清该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⒉力的作用总是要产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从受力物体上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相联系,力的图示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个力三要素情况.⒊地球周围的物体,总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它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⒋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看,这个作用相当于作用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整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点.亦为物体的重心.上述处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应用.用悬挂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薄板状物体.㈢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水盆、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㈣教学过程⒈讨论引入师:请阅读p3新教材,共同讨论下述问题: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举例说明.(为了加深对力的认识,分清力的种类,性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的知识)
⒉新课内容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演示】手和弹簧、水和木块.②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演示】线悬挂重物师:力是个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个力?⑵力的图示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力的方向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线)。【演示】木块浮于水面(要完整反映一个力,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这可用图示法)②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具体到:先定力的单位标度再画出力的指向的方向最后标出的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⑶力的种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②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首先研究重力。⑷重力①重力就是重量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阅读p4明确两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g=mgg=9.8n师:下面研究重力作用点问题⑸重心①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②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㈤巩固练习组织讨论下列习题(略)㈥作业⒈复习课本内容p1—p5⒉思考课本练习一第⑴题。⒊⑵、⑶、⑷题做在练习本上。第二课时弹力㈠教学目的(知识目标)⒈知道什么叫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如何显示微小的形变.
⒉知识弹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⒊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是弹力.并能确定压力,支持力,拉力的方向.根据二力平衡确定弹力的大小.⒋能正确分析具体实例中弹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⒌能用力的图示(示意图),正确画出弹力.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⒈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难点是常见弹力方向的确定⒉教材通过两个实例,定性了解弹力.然后引出形变和弹力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再通过两个例题的分析,对常见弹力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具体研究方法是: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验证并进行具体运用.⒊从力的物质性认识弹力.它存在于两个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两个物体之间,大小由形变程度决定,形变程度随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属被动力.⒋弹力归纳为五种模型(绳、杆、面、球、轴),给学生提供举一反三的条件,促进知识的迁移.⒌对弹力的分析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研究,即从定义出发或从现象出发,这也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两条思路.
⒍判断弹力方向应注意到接触处的情况:平面产生受到的弹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上某处的弹力垂直于曲面在该处的切面;某一点处的弹力垂直于它的接触面的平面(或切面)的切线.㈢教具弹簧、小车、竹片、粘有海绵的木板、木块、盛水玻璃瓶和反射法显示微小形变演示装置.㈣教学过程⒈观察实验引入p7《显示微小形变》要求学生观察:⑴用手压椭园玻璃瓶短轴方向,看细管中水面有何变化,⑵再用手压椭园玻璃瓶长轴方向,看细管中水面有何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⑶手压玻璃瓶的力是怎样产生的?此力有何特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⒉板书课题弹力【再观察以下三个实验】⑴被拉伸的弹簧使小车向右运动.⑵向左运动的小车使弹簧压缩.⑶弯曲的竹片使小车向前运动.将观察的现象填入下表〖师生共同讨论〗⑴什么是形变?①定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②常见形变种类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阅读课本p5-------p-6解释上述三个演示实验中的形变和弹力.
⑵弹力的产生①定义.②产生条件.(接触、形变)③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师问:小车有形变吗?微小形变演示《反射法演示坚硬桌面的微小形变》p6师生讨论解释:桌面受到手对它的压力作用,桌面发生了形变.请同学解释引入新课时演示玻璃瓶实验:由于手指肌肉发生形变,要想恢复原状,手指对玻璃瓶有力的作用.手指发生形变,是施力物体,玻璃瓶阻碍手指恢复原状,是受力物体.玻璃瓶受到手指对它的弹力作用后,体积发生了变化,导致细管中水面发生变化,这也是显示微小形变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共同研究,分析弹力的方向.⑶弹力的方向①支撑面的弹力②绳的弹力③杆的弹力方向的判断⑷分析弹力的方法①从定义出发②从表现出的现象出发㈤巩固练习(1)分析静止在竖直弹簧上物体们m受几个力作用?m的施力物和力的性质.画出弹簧所受弹力的示意图.⑵细绳系住气球时气球静止在空中,细绳所受弹.力.㈥作业⑴复习课本内容⑵思考练习二①②题⑶练习二③④⑤题做在作业本上.【篇二:高一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重力》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一册。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的物理概念;2、知道重力的原因、方向、及影响重力大小的因数;3、掌握测量重力的方法;4、能够找到规则物体的重心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四、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六、教学与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想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5分钟)。说明: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n/kg。[投影]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练习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第六板块: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七、板书设计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叫重力符号:g单位:牛顿(n)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g=9.8n/k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篇三:高中物理《重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