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掌门1对1教学目标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重点与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硬纸板、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钩码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上一节内容:(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为什么称为力的三要素?(2)力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3)简述力的示意图。【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提问回顾上节内容。【教师活动2】组织一实验:利用橡皮筋把粉笔或纸球弹出。提出问题:(1)为什么粉笔头会飞出?(2)粉笔受到的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谁?(3)橡皮筋为什么会给粉笔头一个力?师述:橡皮筋发生形变后,会产生一个力,物理学中称为弹力。板书课题: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学生活动2】观察实验,思考师的问题并做回答。根据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弹力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弹力【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弹力”部分,明确弹力的定义等有关问题。【学生活动1】仔细阅读课文“弹力”部分,明确弹力的定义等有关问题。【教师活动2】通过提问、交流、讨论、解释等方式了解弹力的定义。【学生活动2】通过回答师提出的问题以及交流讨论形成初步认识。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弹簧测力计认识其构造,并找出其制作原理。【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找出主要构造,讨论、交流知道制作原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回顾刻度尺的使用,从而明确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活动2】通过回忆刻度尺的使用情况,明确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3】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测量物体为钩码。同时体会1N.5N.的力有多大。【学生活动3】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熟练测力计的使用。体会1N.5N.的力的大小。【说明】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最好来回轻轻拉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几次。这样做可以检验是否灵活,减小摩擦,以减小误差。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物体在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任何物体受到任意小的力都要发生形变,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其除去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它就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支持力、压力、拉力、张力等,是从力产生的效果而加以区分的,从实质上说,它们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所以都是弹力。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1)弹力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常见的弹力形式。(2)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制作原理。(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七、布置作业课内:经过研究,人们发现了弹簧的重要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小明同学在验证弹簧的这一特性时,实验数据如下:拉力(N)04569101112弹簧长度(cm)3.55.566.581011.514分析表中数据,回答:⑴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有错误的地方?⑵用这根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那么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课外: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参考课本中的“迷你实验室”)
八、板书设计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弹力1、定义:2常见的弹力:二、弹簧测力计1、构造:2、原理:3、使用:4、测量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