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物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必修1
相互作用第三章
2 弹力第三章
课堂情景切入2知识自主梳理3重点难点突破4考点题型设计5易错案例剖析6课时作业7学习目标定位1
学习目标定位
※知道常见形变和弹性形变※理解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掌握胡克定律,会用公式F=kx计算弹簧的弹力※※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课堂情景切入
如图所示:被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挂上篮子的扁担会弯曲;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跳板会下弯;上述实例中的“弓”“扁担”及“跳板”有什么共同特征?弯弓为什么能够把箭射出去?
知识自主梳理
1.形变与弹性形变(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叫做形变。(2)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___________,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2.弹力(1)概念:发生__________的物体,由于要恢复________,对与它________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性形变与弹力形状或体积恢复原状弹性形变原状接触的
(2)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3)弹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________。②有________形变(接触处有挤压或拉伸)。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接触弹性
1.常见弹力: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绳中的弹力通常称为________。2.弹力的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________于物体的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________的物体。(2)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________的方向。常见的几种弹力张力垂直支持收缩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2.表达式:F=________,其中k为弹簧的___________,单位:牛顿每米,符号________,它的大小反映了弹簧的软硬程度。胡克定律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kx劲度系数N/m
重点难点突破
一、弹力有无的判断1.产生弹力必备的两个条件:(1)两物体间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2.判断弹力有无的常见方法:(1)直接判定:对于发生明显形变的物体(如弹簧、橡皮条等),可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由形变直接判断。
(2)对于形变不明显的情况,通常用以下方法来判定:a.假设法: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b.替换法:可以将硬的、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看能不能维持原来的力学状态。如将侧壁、斜面用海绵来替换,将硬杆用轻弹簧(橡皮条)或细绳来替换。c.状态法:因为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吻合,所以可以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相应的规律(如二力平衡知识等)来判断物体间的弹力。
特别提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但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则它们一定接触。
二、弹力方向的判定1.常见的三种接触方式
2.常见三类弹力的方向
特别提醒:(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接触面,确定它们方向的关键是找准它们的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2)轻杆的弹力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一般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平衡条件确定轻杆的弹力方向。
答案:D解析:足球与斜台的作用是球面与平面的相互作用,足球所受弹力方向垂直于斜台指向足球,即斜向左上方的方向,故D正确。
三、弹力大小的计算1.弹簧的弹力(1)应用胡克定律F=kx求解。其中x为弹簧的形变量(可能为伸长量l-l0,也可能为缩短量l0-l);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k只与弹簧本身有关,由弹簧本身的材料、长度、粗细、匝数等因素决定。它反映了弹簧的软硬程度,k越大,弹簧越硬,其长度越难改变。
(2)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可用F-x图象表示,如图,图线的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3)由于F1=kx1,F2=kx2,故ΔF=F2-F1=kx2-kx1=k(x2-x1)=kΔx,因此,弹簧上弹力的变化量ΔF与形变量的变化量也成正比关系,即ΔF=kΔx。
2.非弹簧的弹力大小的计算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一般要借助物体的运动状态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求解。比如悬挂在竖直细绳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受绳向上的拉力和重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可知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特别提醒:(1)无论是应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还是判断弹簧弹力方向,都要注意弹簧是被拉伸,还是被压缩。(2)物体不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所受的拉力或支持力不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A.F1=F2=F3B.F1=F2F2D.F3>F1>F2答案:A解析:弹簧拉伸或压缩必然两端同时受力才可,只有一端有力时弹簧不会被拉伸或压缩,因弹簧均是拉住一相同质量小球,则弹力一样大,A正确。
四、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1.实验原理(1)弹簧受力会发生形变,形变的大小与受到的外力有关。沿着弹簧的方向拉弹簧,当形变稳定时,弹簧的弹力与使它发生形变的拉力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用悬挂法测量弹簧的弹力,利用的是弹簧静止时弹簧的弹力与挂在弹簧下面的钩码的重力相等。(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由弹簧拉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的原长来计算。
(3)建立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究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2.实验器材轻弹簧、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三角板、重垂线、坐标纸。
1234567F/N0l/cmx/cm0
5.注意事项(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一些,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3)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刻度尺要保持竖直并靠近弹簧,以免增大误差。(4)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一条曲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各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5)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考点题型设计
对弹力的理解及判断
解析:汽车与桥面相互挤压都发生了形变,B错;由于桥面发生弹性形变,所以对汽车有向上的弹力,C对D错;由于汽车发生了形变,所以对桥面产生向下的压力,A错。答案:C
A.甲图中,静止在草地上的足球受到的弹力就是它的重力B.乙图中,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两个足球由于接触而受到相互作用的弹力C.丙图中,被竖直踩在脚下且静止在水平草地上的足球可能受到4个力的作用D.丁图中,落在球网中的足球受到弹力是由于球网发生了形变答案:D
解析:甲图中足球受到的弹力是地面的支持力,A错误;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两个足球由于接触,但是没有弹力,B错误;被竖直踩在脚下且静止在水平草地上的足球受到3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地面的支持力,脚对球的压力,C错误;落在球网中的足球受到弹力是由于球网发生了形变,D正确。
弹力方向的判断
解析:甲属于绳的拉力,应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因此弹力方向沿绳向上;乙中A点属于点与球面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球面的切面斜向上,必过球心O,B点属于点与杆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杆斜向上;丙中A、B两点都是球面与平面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平面,且必过球心,所以A处弹力方向水平向右,B处弹力垂直于斜面向左上方,且都过球心;丁中小球P不管运动与否,都是属于平面与球面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平面,且过球心,即向上。
点评:判断弹力方向应把握以下三种情况:(1)当面(或曲面)接触,弹力垂直于面。(2)绳上弹力沿绳并指向绳收缩方向。(3)与球面接触的弹力方向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过球心。
解析:甲图中杆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作用,故A、B两处对杆都有弹力,弹力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如图甲所示。乙图中球挤压墙壁且拉紧绳子,所以墙对球的弹力与墙面垂直;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子向上。如图丙所示。丙图中当重心不在球心处时,弹力作用线也必通过球心,如图丙所示。应注意不要错误地认为弹力作用线必定通过球的重心。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钩码质量(g)0306090120150弹簧总长度(cm)6.007.008.009.0010.0011.00(1)写出该图线的数学表达式F=_______N;(2)图线与横轴的交点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3)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N/m;(4)图线延长后与纵轴的交点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3)图线的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k=30N/m;(4)图线延长后与纵轴的交点表示弹簧长度为5cm时的弹力,此时弹簧被压缩了1cm,即表示弹簧被压缩1cm时的弹力为0.3N。答案:(1)(30L-1.8)(2)弹簧原长(3)30(4)弹簧被压缩1cm时的弹力为0.3N
①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②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③图(2)是弹簧所受弹力F与弹簧伸长长度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答案:①刻度尺②弹簧的原长、弹簧所受外力与对应的伸长量③200;弹簧有自重
易错案例剖析
易错点:对胡克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错误
易错分析:此题稍不留神,不仔细分析题意,就会错选A。出错原因是没理解胡克定律F=kx中弹簧的形变量x的含义。要知道本题中所给的“x”是F力作用下的伸长量。而弹簧在挂物体达到平衡时就已经有一个x0的伸长量了。正确解答:由题意可知,挂物平衡时:mg=kx0F作用时,弹簧再伸长x,则总的形变量应为x0+x再由胡克定律得F弹=k(x0+x)=kx0+kx=mg+kx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正确答案:B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