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每课知识重点单元分析单元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连续观察”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表达训练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围绕“连续观察”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单元还编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衔接”“资料袋”,以“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以“写观察日记”为主题的习作以及语文园地。所有语文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对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利的。阅读要素《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两篇课文都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无论是《爬山虎的脚》后面的“资料袋”,还是单元习作,都在强调观察记录的方法,一是表格形式,二是图文结合。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诗的大意是:红日西沉,余晖铺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情称赞,“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诗人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面对自然美景,吟成了这首格调清新的诗歌,充分表达了他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诗的大意是: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诗的前两句写游山所见,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岭”“峰”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各不同”则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后两句为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山的全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体。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雪梅》是宋代诗人卢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诗的大意是: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梅雪争春图”,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梅雪争春,让诗人们费尽心思,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难分高下。后两句转而描述梅与雪的不同,“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也从侧面表现出对方的优点,雪胜在“三分白”,梅胜在“一段香”。这里的梅、雪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第一组图表现了诗人正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第二组图画的是连绵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第三组图表现的是枝头的梅与雪融为一体的景象。这些插图,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意。
我会写: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我会认: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形近字:暮(朝暮)墓(墓地)题(题目)提(提出)侧(侧目)测(测试)峰(山峰)锋(锋利)费(收费)沸(沸腾)输(输出)偷(小偷)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5.《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6.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讲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绿得新鲜,叶尖全部朝下。“均匀”一词,写出了叶子在墙上分布平均,间距相等,“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课文第3~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往上禁爬的。它的位置在茎上叶柄的反面,由六七根细丝组成,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突出了细丝嫩红、纤细、柔嫩的特点,描写具体鲜明。爬山虎爬墙时,先是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接着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最后细丝由直变弯拉一把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就会逐渐变成灰色。从课文细致、准确、生动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而且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另外,第3~4自然段中的“注意、仔细看”,暗示要看到爬山虎的脚并不容易,需要细致观察。第25自然段中的“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也提示了作者的观察方式一一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而且还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我会写:虎hǔ(老虎、虎口、壁虎)操cāo(操心、操办、操劳)占zhàn(占领、占有、攻占)嫩nèn(嫩绿、嫩草、娇嫩)顺shùn(顺风、顺水、通顺)均jūn(均匀、均衡、平均)叠dié(重叠、叠加、叠印)隙xì(缝隙、空隙、乘隙)茎jīng(茎叶、细茎、花茎)柄bǐng(叶柄、话柄、刀柄)萎wěi(萎谢、萎靡、枯萎)瞧qiáo(细瞧、小瞧、瞧不起)固gù(固定、固然、固执)
我会认:蜗wō(蜗牛、蜗居、蜗角之争)曲qū(弯曲、曲线、曲折)形近字:操(操场)噪(噪音)占(占领)站(站立)舒(舒服)抒(抒发)茎(根茎)经(经过)萎(枯萎)委(委员)瞧(瞧见)憔(憔悴)多音字:曲:qū(弯曲)qǔ(歌曲)重:chóng(重叠)zhòng(重要)鲜:xiān(鲜花)xiǎn(鲜为人知)铺:pù(床铺)pū(铺上)空:kòng(空闲)kōng(空洞)近义词:房顶──屋顶舒服──舒适均匀──匀称拂过──擦过漾起──荡起触角──触须 痕迹──印痕牢固──结实休想──别想 新鲜──鲜嫩粘──贴萎──枯引人注意──引人注目反义词:新鲜──陈旧舒服──难受弯曲──笔直牢固──松散 细小──粗壮牢固──薄弱理解词语: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如:雨量均匀。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休想:别想;不要妄想。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象波浪一样上下起伏。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牢固:结实;坚固。词语扩展:描写植物生长状态的四字词语:枝繁叶茂 漫山遍野 苍翠挺拔 欣欣向荣 郁郁葱葱形容人有毅力的四字词语:滴水穿石 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铁杵成针 锲而不舍
课内词语:爬山虎 操场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叶柄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瞧不起牢固 休想句子解析: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段落大意:第一段(1):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第二段(2):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段(3-5)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
步步向上爬的。课文主题: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节选自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蟋蟀的出名不仅因为唱歌,更在于其住宅。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先从住宅的选址写起,将蟋蟀与别的昆虫作比较,突出蟋蟀选择住址非常慎重,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然后,按照从外到内的观察顺序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第5自然段介绍了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倾斜、便于排水、顺着山势、大小适宜、门洞隐蔽、平台平坦。第6自然段写了住宅内部的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介绍了蟋蟀是如何修建住宅的,展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对于蟋蟀是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的:①修建的过程:先挖掘住宅的重要部分,再长时间整修。②修建的时间:从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③使用的工具:用前足扒土,用错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足踏地,用锯把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④劳作方式:建造时,连着几个钟头干活,累了会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干活;整修时,是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全文叙述真实准确,这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分不开。介绍蟋蟀住宅特点时,“倾斜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一丛草半掩着”,这些语句十分精准地写出了住宅的深度和宽度,以及便于排水、隐蔽安全等特点。介绍蟋蟀如何修建住宅时,作者细致描写了“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作,准确写出了“前足、钳子、后足、后腿”等工具如何协调有序地工作。作者为了观察蟋蟀修建住宅,“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从“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观察是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细致人微的。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全文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称作“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拟人手法的使用,既通真贴切地描绘出了蟋蟀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又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他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科学界的诗人”“昆虫界的维吉尔”。我会写:宅zhái(宅门、宅院、内宅)临lín(临时、临别、临终)慎shèn(慎重、谨慎、谨言慎行)选xuǎn(选购、选举、选择)择zé(择取、择优、选择)址zhǐ(地址、旧址、住址)良liáng(良好、良知、善良)穴xué(穴居、穴位、空穴)厅tīng(厅堂、客厅、餐厅)卧wò(卧室、卧底、仰卧)专zhuāng(专家、专长、专心致志)寸cùn(寸土、寸金、寸步)卫wèi(卫生、保卫、捍卫)较jiào(较劲、比较、较好)我会认:隐yǐn(隐约、隐蔽、隐藏)毫háo(毫米、丝毫、毫不可惜)掘ju
é(挖掘、掘土、掘地)搜sōu(搜集、搜寻、搜索)倾qīng(倾斜、倾听、倾注)骤zhòu(骤雨、骤冷、骤然)置zhì(布置、安置、置之不理)抛pāo(抛开、抛弃、抛球)多音字:朝cháo(朝着)zhāo(朝霞)铺pū(铺开)pù(床铺)扒pá(扒手)bā(扒拉)近义词:隐蔽一一隐藏慎重一一谨慎选择一一挑选 优良一一良好柔弱一一软弱平坦一一平整 简朴一一朴素宽敞一一宽阔反义词:隐蔽一一显露柔弱一一坚强干燥一一潮湿 宽敞一一狭窄增长一一减少理解词语:慎重:谨慎认真。选择:挑选。搜索:仔细寻找。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倾斜:歪斜。隧道:本课指蟋蟀挖掘的弯弯曲曲的洞穴。骤雨:下得又大又急的雨。骤,急速。简朴:简单朴素。柔弱:软弱。简单:单纯,不复杂。耙扫:课文中指蟋蟀用脚整理门口。词语扩展:描写建筑特点的四字词语:巧夺天工琼楼玉宇雕栏玉砌 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形容努力工作的四字词语:坚持不懈夜以继日埋头苦干 竭尽全力全力以赴课内词语:句子解析: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3.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4.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蟋蟀的出名不仅因为唱歌,更在于其住宅。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选择住址非常慎重和蟋蟀住宅的特点。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介绍了蟋蟀是如何修建住宅的,展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课文主题: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美,也体现了作者长期坚持细致观察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