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二章《海陆变迁》1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二章《海陆变迁》1说课稿

ID:1248299

大小:16.17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10-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脚本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一点是要让同学们认识到地壳是变动的,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第二点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开始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你听说过鼻北小岛吗?日本曾在2014年,为了扩大和澄清其领土范围,将距离北海道猿拂村大概500米,露出海面1.4米的小岛正是命名为鼻北小岛,然而,到了2018年十月,当地的村民却发现这个小岛消失了,这是发生了什么呢?海洋和陆地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我相信同学们自己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猜想,那么这节课我就要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有关海陆变迁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为大家来展示几组案例,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考察的时候,在岩石中发现了有鹦鹉螺、鱼龙,还有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而这几种生物的化石又都是只存在海洋之中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有可能曾经是一片海洋,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初步的推断,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如今,他不仅变成了陆地,还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接下来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案例。煤炭是远古植物的化石,并且大部分都是由陆地上高大的树木,经过千万年的变化形成的。我国在渤海海底发现了较大规模的海底煤田,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渤海海底煤田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呢?是不是说明了渤海有可能曾经是陆地,那么渤海发生过的海陆变化,就应该是由陆地变成了海洋。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个案例,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痕迹,那么这些痕迹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呢?是不是就说明了台湾海峡曾经也是一片陆地呢?而这儿的演变是不是也是由陆地演变成了海洋?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归纳一下,通过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渤海和台湾海峡曾经有可能是陆地的这些案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是不是可以得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呀?不是一成不变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那么在了解了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地变化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有哪些类型?首先我们来看这些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像喜马拉雅山脉和落基山脉的隆起,还有东非大裂谷的开裂在不断地扩大,这些都是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我们来看一下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定义,是指经过漫长的时间,使地表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缓慢表现的形式有地壳隆起,地壳开裂的。那么同学们既然有缓慢的地表的形态变化,与之相对的,那是不是也就存在着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张图片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地震带来的灾难,那么第二张图片呢,就是火山喷发,像地震和火山这种猛烈的地表形态变化就属于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那么它的定义就是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地表形态变化。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导致地表的岩层断裂或者错位,而火山喷发则会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岩浆就会形成高地。 像以上讲解的无论是和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还是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他们其实都是属于内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也就是说,它们变化的作用力都来自于地表以内,主要有岩浆活动,山脉隆起等形式,它的能源主要就是地球内能。那么既然我们说到了内力作用,那么就一定也有外力作用了,外力作用有很多种类,我们在这里做一点简单的了解。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的丰富多彩,它的表现形式呢,有风化,搬运,侵蚀,堆积等。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幅图叫风蚀蘑菇就是这一块岩石的下部被风沙不断和打磨,雕琢了千万年才形成了如今的这种艺术品,这就是风蚀蘑菇。第二幅图呢叫做海蚀崖顾名思义,它就是海浪侵蚀所形成的悬崖峭壁,那么第三幅图就是河口三角洲就是河水中的泥沙,经过不断的搬运堆积,在入海口处形成了新的沙洲。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第四幅图,第四幅图是迪拜的世界岛。这是人类啊填海造陆的产物,当然这也属于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那么到了这里,同学们对地表形态的变化应该有个初步的了解了。我们再说回最开始的鼻北小岛,那它是怎样消失的呢?原因就是当时有一场飓风掀起的滔天巨浪直接将这个小岛的底部给拍碎了,所以就会导致了这个以北小岛的消失。相信同学们对那个地表形态的变化将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了,接下来呢,我们就要跟随。前人的假说去探索世界的样子了,这个假说呢,就是大陆漂移假说。在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由于不能下地,他在病床上憋着比较难受,目光呀,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没事就只能瞅着地图发呆。他忽然发现,诶奇怪,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凹凸为什么要如此的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只是因为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碎分离的呢,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呢?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呢?有的同学想说用两个大洲的边缘的轮廓来拼图,没错,魏格纳当时也是这样想的。首先,他找到了第一个证据,就是在大西洋两岸的这个轮廓,特别是非洲的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去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就像是我们将撕碎的报纸,沿着它的边缘拼到一起一样,魏格纳将两块大陆拼到了一起。但是呢,只凭这一个证据还是有些单薄了,于是他后来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证据。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证据,在大西洋两岸,非洲和南美大陆上的拼合处具有相同的生物,在南美洲大陆上,在这里存在了一种海牛,在非洲大陆相对的地方也存在了这种海牛,而在两个大陆拼合处的南端,都存在着鸵鸟,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块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呀?另外,他又发现了不同大陆之间的古地层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的。像是我们通过碎报纸,把它拼在一起的话,不光可以通过边缘。也可以通过报纸上的文字图片、内容来将这两个拼在一起。魏格纳呢,就通过这些证据来论证他的假说。但是。当时,由于他无法解释到底是什么力的作用将大陆推动。所以当时的科学界对它的假说各种质疑。使他的大陆漂移假说一直处于假说阶段。在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之后。才慢慢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步发展成了学说。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假说的内容。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就是说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大陆叫做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这一片陆地被叫做范大洋的海洋所包围着。大约在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这些碎块就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往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就形成了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大家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之后,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结合材料进行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云南石林在远古时期是什么环境状态?二,云南石林地区经历了什么地质变化过程?三,云南石林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还是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请同学们进行思考。经过了思考,相信每个同学都已经想出了问题的答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云南石林在远古时期是什么环境状态呢?是不是是海洋。因为形成云南石林的石灰岩是由海中的微生物和珊瑚所形成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题经历了什么样的地质变化过程,首先呢,是微生物和珊瑚沉积成了石灰岩,经历了地壳的变动,石灰岩出露到地表,再经历了各种侵蚀,就形成了石林。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变化呢?答案是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地壳的变动就是内力作用,而各种侵蚀就是外力作用。那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观看,再见。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