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学会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能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城市、乡村聚落的差异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教学难点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但容易过度“激动”,影响学生的听课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学会思考,潜心学习;同时学生虽然能踊跃发言,但却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影响很多同学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2.教学内容: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学习新课前给大家展示一幅图片,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中华语言博大精深,那有没有同学从这一组象形文字中推测出什么叫聚落?回答:聚落回答:聚,三个人在一起,打猎,生产活动。落,有水、有草处落脚。
【总结】所以聚落的定义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提问:那下面这幅图片帐篷是不是聚落?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接下来我们看下中国东部的夜晚灯光图,提问:这些光点都代表什么?具体再来看下珠三角地区,我们发现光点有大有小,光点的大小又代表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结合实际,思考下城市和乡村在形态有什么差异?【活动1】结合战旗村和外滩视频,还有手中的学案,2分钟讨论,不同形态聚落有什么特点,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回答城市以高楼为主,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小,绿地面积较小,人们多从事服务业、制造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乡村房屋楼层低。道路宽敞,绿地面积大,人口稀疏,多从事耕作,养殖等农业活动。【过渡】其实城市和乡村有差异,也有联系,看一组图片。1983年至2020年从渔村到城市,能不能猜出这是哪?90年深圳最高的建筑是国贸,2000年地王大厦最高,2020平安中心最高。那我们再来看下我们的龙华,龙华地标深圳北站,大浪时尚小镇。我们在惊叹深圳速度的同时,当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更要爱护我们的家园。【活动2】是不是所有渔村都能发展成大城市?从自然环境入手,分析深圳从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市有利条件?气候: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降水丰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回答:不是,因为帐篷不是长期居住的场所。回答:聚落回答:大的是城市,小的是乡村回答:深圳,深南大道。回答:不是
地理位置靠近香港澳门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过渡】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演变和发展,而世界上地理环境千差万别,那受环境影响,各地民居又有怎样建筑特点,通过观察下面5幅图片,对照学案,他们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又为了适应当地怎样的环境。东南亚高脚屋屋顶斜坡方便排水。门窗大易通风,木头、竹子就地取材,住在二楼防潮。北非沙漠村庄墙体厚隔热,窗口小,防止风沙和太阳辐射,降水少多为平顶。北冰洋冰屋冰就地取材,无窗户,墙体厚门矮保温黄土高原窑洞黄土直立性好,可就地取材;厚而坚硬的墙壁保温性能好,所以窑洞内冬暖夏凉内蒙古高原蒙古包游牧民族方便拆卸。【过渡】不仅仅是聚落的建筑景观与环境相适应,聚落的分布也与环境有关,比如:平原聚落呈团块状,山谷沿河流呈条带状。其实民居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已经蕴含或者添加了很多当地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赋予建筑的灵魂,留下了如今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我们看一段视频,欣赏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针对下图这种现象,大家想一想对于传统聚落保护我们要怎么做?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我们来总结下这节课内容:聚落的形态分为乡村和城市,乡村不断演变成为城市,而聚落的建筑特色也最能体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一定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3.景区限制人流。4.破损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回答:整旧如新、建新如旧、拆旧建新均破坏了传统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修旧如旧尽量保留传统聚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减少修缮中破坏。
作业知能训练《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小组讨论学习,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总结,及时展示交流,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