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是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的纽带。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遗传实验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2个方面为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找到了结合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恰当的融入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展示科学结论的发展性和可修正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本节还是后续内容如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等内容的基础。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核心素养:生命观念:认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明确基因的具体位置。
科学思维:能够利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教学过程问题引入:PPT展示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一、萨顿的假说PPT展示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体细胞中存在形式成对存在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萨顿假说”:推理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思考与讨论:请用萨顿的假说解释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PPT展示结果: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材料:果蝇,“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2.果蝇的优点:①相对性状多而明显;②易饲养;③繁殖快,后代数量多;④染色体少易观察。3.实验过程:①果蝇的杂交实验现象: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
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但果蝇成对的两个性染色体大小、形态相差悬殊。这个白眼基因会在哪个位置呢?②摩尔根的假说: 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W)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则:雌果蝇中,红眼:XWXW、XWXw,白眼:XwY。雄果蝇中,红眼:XWY,白眼:XwY。③摩尔根对设想的解释:④摩尔根对该解释的验证:(测交)
⑤得出结论:摩尔根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的基因w)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结论: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虽然是必修内容,但是逻辑推理性较强的一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又有较多理科思维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知识要求能力较高,需要较好的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所应用的假说-演绎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条主线“基因在染色体上”连接起两种科学思维的方法,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及时应用。而假说-演绎法则是在回顾的同时达到再次应用加深理解的目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类比推理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另一个是独立设计测交实验。所以在难点问题上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