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一、教材分析: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还要多,并且有考查“选取”的功能,学好地图可以为我们将来更好地学习地理奠坚定实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节课意义十分重大。目标导航:1、知识目标:①初断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②学会运用比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2、能力目标: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领会并掌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教材的重点、难点1、重点: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2、难点: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确定依据(学情分析):由于地图是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所以,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时就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认识地理事物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应用、以及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辨别,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教法、学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所以本堂课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法为主,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三、教学过程分析(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学过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和地图,请同学们观察,从使用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优缺点完成下表。比较项目地球仪地图相同点作用
制作形状 优点 缺点 (二)讲授新课:首先教师展示多幅地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那些内容。学生读图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关于地图三要素的教学过程具体设计的如下:1. 比例尺:学生读图“台湾岛图”小组讨论:①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②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③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所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④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试在地图册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比例尺的表达方式例子线段式数字式1:4000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再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部分的知识: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6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1:20 B.1:200000 C.1:2000000D.1:20000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2000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C. 然后同学们读图1。37中国地图和1。38北京地图,根据表格列出的项目比较这两幅地图: 比例尺的大或小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中国地图 北京地图
从而得出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以上教学通过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比较,不仅仅易于年龄较小、空间观念不强的初一学生接受,他们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2.方向:地图上方向的辨别特别是在经纬地图和指向标地图辨别方向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部分的教学仍然以学生读图活动为主,配上练习,练习→讲解→掌握→再练习巩固,以求学生能在“练”中理解,能在“练”中学会辩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易→难,由浅→深,由普通→特别,因此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也从一般开始:①一般情况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