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神奇的眼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2.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眼睛成像的原理。【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课前准备课件、眼睛模型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眼睛图片,教师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眼睛,有关眼睛,你了解多少呢?下面请你提出几个有关眼睛的问题。2、新课教学:互动1: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眼睛照相机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光圈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教师总结:人眼视物类似于照相机工作。思考:由凸透镜成像可知,当物体在不同位置时,像的位置也发生变化,而人眼的视网膜与晶状体的距离是一定的,那么人眼是怎样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的?-4-
互动2: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幻灯片上的图片,让学生总结。结论:正常人眼视物,靠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互动3:实验探究:模拟近视眼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做是近视眼的晶状体。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相当于给眼睛戴上了近视眼镜。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相当于近视眼的视网膜位置。拿开眼镜,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这时屏上的像就是近视眼不戴眼镜时看到的物体的情形。互动4:探究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成因及矫正师:近视眼大国,我国近视眼就有近4亿人数,据调查初中生近视眼的发生率就有55.2%。那究竟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看正常眼看远处物体时视网膜上成了清晰的像,如果近视眼看同样远的物体,视网膜上没有清晰的像,这时我们会想到怎么办?生:把物体拿近些。师:哎,很好,大家看当物体移近了后视网膜上果然呈现了清晰的像。那大家想想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了视网膜前还是后?生:前。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作图分析一下。正常眼近视眼师:所以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那能不能验证呢?生:能,将光屏向前移动看像能否清晰地成在光屏上?师:嗯,那我们看光屏上有没有清晰的像呢?光屏上确实出现了清晰的像。那对于近视眼我们该如何矫正呢?生:加凹透镜。师:因为近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增强,那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减弱,所以我们就可以加一个凹透镜,这样就可以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2、远视眼成因及矫正师:既然有近视眼那肯定也有。生:远视眼。-4-
师:大家看这位老奶奶穿针时是不是拿的比较远,因为老年人一般都是远视眼,他们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那远视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远视眼的成因就是:晶状体变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那对于远视眼又该如何矫正呢?远视眼生:加凸透镜。师:因为远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减弱,所以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增强,加了凸透镜后像就可以成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配戴合适的凸透镜。3、用眼习惯师:现在大家来听听这段对话(甲:哟!老同学,怎么回事?一学期不见你就戴上一副眼镜啦,可没以前帅了啊!乙:唉,都怪我原来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现在看书看黑板都不得不靠着副眼镜了。)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戴上眼镜呐生:因为他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师:那怎样才算是良好的用眼习惯呢?大家看下面几幅图片哪些对眼睛不好。生:B、D、F。师: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做好眼保健操、书写姿势要端正、不要长期用眼。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有一双美丽而健康的眼睛。小结(1)内容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2)方法归纳本节课通过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4-
板书设计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一、眼睛1.人眼视物类似于照相机工作2.正常人眼视物原理:靠改变晶状体的凸度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视网膜前2.矫正方法:戴凹透镜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的成因:像成在视网膜后2.矫正方法:戴凸透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