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基本特征(第3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气候类型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认识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重点)2、比较不同城市间的气候特点,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初步学会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难点)4、了解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的特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案例分析【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导入【提问】描述气候有两个要素是什么?【讲述】气温和降水,这两个要素只要有一个要素变化啦,那么气候也就变啦!比如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温都一样,都是终年炎热,但是降水不同,就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气候,因为一个是终年多雨,另一个是终年干燥。正是气温与降水组合的差别,才出现了世界上12种气候类型(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那么,我国的气候种类又会是怎样的呢?生答:气温和降水学生认知并感受“气候的多样,是气温和降水中任何一个因素差别而造就的。”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我国的气候类型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借用旧知学习新知。地图对照认知气候类型及地区分布【展示】一组地图【引导讲述】“中国有多个气温带,又有多个干湿地区,那么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会有多少种呢?同学们可以试着将两幅地图重叠学生尝试两幅地图的对照和重叠,感性上认知中国气候种类的多样(比如认知,同是中温带,降水的差异会导致中温带的东半部与西半部气候的差异)感性认知气候多样的原因7
,认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展示并提问】指导阅读课本P36图“中国气候类型”(右图),并认知:1、我国气候类型的名称?2、勾画出我国气候类型各自的位置及范围?3、家乡所在省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教师巡视点拨,后指认小组代表作答【精讲点拨】1、指导学生将“中国气候类型”图与课本P30的“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对照2、指导学生将“中国气候类型”图与课本P22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对照3、指导学生在“中国气候类型”图上标注“秦岭—淮河”的位置启发学生有所发现,以便对“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再认知。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读图,先独立思考描画,再组内交流,最后作答:1、五种(略)2、黑板前勾画范围并讲述大致位置3、枣庄(山东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学生对照读图,后举手或被点名作答“你的发现”:1、季风区内的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等2、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上分布有高原山地气候,等等3、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理性认知我国的多样气候培养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重视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承转【讲述】那么我国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差别有多大呢?读图分析合作认知各种气候差别【展示并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哈尔滨、北京、银川、成都、拉萨、海口气温降水量资料”图,完成表格(右侧)。教师展示表格后,巡视指导,后指认小组代表作答。学生仔细阅读图比较六城市的气候直方图,合作完成表格填表内容(略)承转【讲述】我们学习世界地理时,认识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气候的差别呢?7
探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了解家乡气候【探究一】比较海口与哈尔滨,他们的气候特点(气温和降水)的差别在哪些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启发,结合阅读课本P36“中国气候类型”图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探究二】比较北京与银川,他们的气候特点(气温和降水)的差别在哪些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启发,结合阅读课本P36“中国气候类型”图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探究三】比较成都与拉萨,他们的气候特点(气温和降水)的差别在哪些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启发,结合阅读课本P36“中国气候类型”图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并结合课本P22“中国地势”图)【精讲小结】指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讲解1、同为季风气候,却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之别,是受纬度因素影响。2、大陆性气候出现在西北内陆,是受海陆因素影响。3、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在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上,是受地形因素影响。【设问】我们家乡夏季平均气温在25℃左右,而纬度大致相同的青海省夏季平均气温才10多摄氏度,为什么?降水会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学生结合课本P36“中国气候类型”图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合作交流,后作答:纬度因素(解释-略)学生结合课本P36“中国气候类型”图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合作交流,后作答:海陆因素(解释-略)学生结合阅读课本P36“中国气候类型”图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并结合课本P22“中国地势”图,合作交流,后作答:地形因素(解释-略)学生体会、理解并完成,课本P37“活动”第2题连线1、黑龙江省最北部属于寒温带(连线纬度位置)2、黄山是我国著名避暑胜地(连线地形)3、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连线纬度位置)4、黄土高原区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降水要少(连线海陆位置)学生根据所学省级行政区划图和地形图,比较山东省和青海省的海陆位置及所处地形,小组交流后,作答:山东是个临海省,地处华北平原。而青海省位居内陆,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海陆位置和地形。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家乡再认识承转【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气候的两大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这样的气候特征对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气候?首先,如何评价我国“气候复杂多样”?7
感性合作探究(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展示】不同的气候下的景观图片。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指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差异、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作出评价。并回顾对比“气候单一的英国在上述三方面的情况”【提示】那么,如何正确或者全面得评价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个特征呢?【展示】1、我国江南和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的景观图片2、灾害性天气图片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通过观看景观图片,小组交流后,能够总结出:1、形成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是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2、利于动植物的多样性3、为发展多种农业生产带来优越的条件欧洲西部的英国由于气候为单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景观单一,生物种类较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学生对照地图,并比较景观差异,认识到:我国亚热带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成为亚洲和非洲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求同学们通过同世界上气候单一的国家比较能简单评价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7
【精讲小结】降水季节变化大------我国旱涝灾害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夏季普遍高温----我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雨热同期----使我国亚热带地区成为亚洲和非洲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尽量全面,并秉承一分为二的原则看待评价世间问题。学生通过读图认识到:各种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学生体会、理解并完成,课本P37“活动: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认识到我国气候的有利和不利,辩证的看待问题。能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承转【讲述】其实,我国的气候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大陆性气候较强合作探究大陆性气候较强【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8的“阅读:我国大陆性气候较强”图文,认知:1、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和区别?2、北京属于什么气候类型?3、比较北京和巴黎的气候直方图,①认知北京的大陆性气候显著表现在哪些方面?②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的表现在哪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在哪里?首都北京(40°N)法国巴黎(48.52°N)学生“阅读”,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作答:1、略2、温带季风气候3、①北京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夏季②我国大部分地区,冬较冷,夏较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③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遥远。学会通过比较得出地理知识。明确我国气候大陆性强的特征气候复杂多样知识梳理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东部地区:典型的气候西北内陆:气候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气候类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位置、位置、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如: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7
【当堂达标】一、选择(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我们学校所在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高原山地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2、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大致()A.祁连山—横断山脉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D.天山—阴山—燕山C.秦岭—淮河3、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复杂多样B.季风气候显著C.海洋性特征突出D.气候的大陆性强4、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B地势影响C纬度位置D海陆差异5、下列城市的气候具有明显大陆性特征的是()A.东京B.巴黎C.伦敦D.北京二、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A气候,B气候,C气候D气候,E气候。(2)气候类型A与气候类型B的分界线大致与—一线吻合。(3)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7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对我国气候类型种类的认识,是对前面“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多样”等内容的总结。通过教师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明白气候两大要素变化是造成气候复杂多样原因;通过各气候区内城市气候资料差异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最后对我国气候之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评价。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知识内在联系,因循一般的问题解决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解决目标问题。课堂上,个人独立读图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作答、教师讲解、学生体会、练习巩固等循环实施,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同时,教学中国气候,从中提取家乡气候知识,贴近生活,利于理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