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15.诫子书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15.诫子书

ID:1251174

大小:1.5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2-11-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5诫子书诸葛亮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背诵全文。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文章主旨及其现实意义,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学习目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作者简介 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总有一些《诫子书》流传于世,并为人们广为传诵。本文即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刻,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背景材料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对译注释,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3】行:操守、品德。【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7】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8】致远:达到远大目标。【9】广才:增长才干。【10】淫(yín)慢:放纵懈怠。【11】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2】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13】治性:修养性情。【14】与:跟随。【15】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6】日:时间。【17】遂:最终。【18】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20】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淡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对译注释,疏通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破房子,(到时候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结构脉络本文就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作者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1.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静”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专一,不贪图物质享受,因而避免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要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甲:“淡泊”与“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是为了将来“有所为”。现在的“淡泊”“宁静”是韬光养晦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更加“有所为”。互动论坛探究主题: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淡泊”与“宁静”? 乙:“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构脉络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告诉他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淫慢”“险躁”。主旨归纳 1.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本文就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作者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疑难突破 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静”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专一,不贪图物质享受,因而避免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要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说理平易,感情真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感人肺腑。写作特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静以修身(2)非淡泊无以明志(3)非学无以广才(4)险躁则不能治性(5)遂成枯落(6)悲守穷庐课堂小练(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明确志向(3)增长才干(4)修养性情(5)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6)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1)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资料: 215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