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2.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掌握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作用。3.思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培养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当过步兵,在经历过惨烈的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他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作者简介
重点字注音慷慨(kāngkǎi)光秃秃(tū)薰衣草(xūn)废墟(xū)干涸(hé)坍塌(tāntā)呼啸(xiào)缝隙(xì)橡子(xiàng)刨根问底(páo)酬劳(chóu)山毛榉(jǔ)水渠(qú)沉默寡言(guǎ)浇灌(guàn)薄荷(bò)
重点词语解释【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文中作动词,长庄稼。【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刨根问底】挖掘根本,问清底细。指详细盘问以弄清内情。【沉默寡言】话说得很少,默然不语。【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活动环境的变化一访牧羊人(1913年)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无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深入探究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
3.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品味语言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写作特点1.以时间为序,前后照应。本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以荒漠变为绿洲为线索,条理清晰。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作者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例如,前文“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与后文“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形成对比;前文“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与后文“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相照应。
2.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本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来讲述这个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文章又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对牧羊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细节描写,形象鲜明。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例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描写,表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
结构脉络
主旨归纳本文讲述了牧羊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毅力将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沃土的故事,赞颂了牧羊人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疑难突破牧羊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他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绿洲,这是人类精神与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善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这种信念通过牧羊人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在失去妻儿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地种树,并且不求名利和回报。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你认为牧羊人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坍塌沉默寡言刨根问底不毛之地课堂小练
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A.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