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14故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14故乡

ID:1251566

大小:134.8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11-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4.故乡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2.尝试分析人物形象。3.结合议论、抒情文字,理解小说主旨。(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叙事手法;分析人物形象。2.难点:理解小说主题。(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展示(一)激情导入有人说:“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地方。”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哀伤,因为记忆中的故乡,那灿烂的阳光,可亲的街坊,总让人念念不忘,无限惆怅。故乡似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半年前鲁迅笔下的《故乡》板书课题:故乡鲁迅(二)走进课文环节一:速读课文,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扫清障碍课件出示阴晦(huì)惘然(wǎng)颧骨(quán)嗤笑(chī)寒噤(jìn)潺潺(chán)瑟索(sè)栅栏(zhà)脚踝(huái)恣睢(zìsuī)萧索(xiāo)鄙夷(bǐyí)潮汛(xùn)愕然(è)装弶(jiànɡ)深黛(dài)廿(niàn)2.快速浏览课文,依据文本叙述的先后顺序,说一说小说都写了哪些事?预设:(1)“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 (2)母亲和“我”聊有关搬家的事。出作者(3)“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4)“我”遭到杨二嫂的鄙夷和奚落。(5)“我”和闰土重逢。(6)“我们”启程,离开故乡。(7)杨二嫂告发闰土藏碗碟。3.请用“故乡”这个关键词,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预设:小说叙述了“我”回故乡处理迁居事务过程中,与儿时好友及街坊重逢,感受其巨大变化后黯然离乡的故事。【设计意图】按照文本顺序叙述小说中的事件,既梳理故事情节,又为接下来寻找时间上的错位做铺垫。环节二:分析“错位”,重组“故乡事”1.重新排序。叙述故事,一般的做法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这样更容易让读者对故事的发展过程了然于胸。现在我们来看刚才概括出来的这篇小说中写到的7个事件,如果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排序的话,哪些事件是需要调整的?预设:(3)“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7)杨二嫂告发闰土藏碗碟。我和少年闰土的相识相处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应该放在第一位;杨二嫂告发闰土藏碗碟发生在“我”离开故乡前两天,应该放在“我”和闰土重逢之后、“我”启程离乡之前。2.明细时间错位这是小说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情节是先发生的,却出现在文本比校靠后的地方:有些情节是后发生的,但作者却将它提前呈现给读者,这就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时间和故事真实发生的时间之间的“错位”。这篇小说里(3)和(7)这两个情节为什么要“错位”地安排呢?预设: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对比,突出中年闰土的和少年闰土在“我”认知上造成的巨大反差;杨二嫂告发闰土藏碗蛋这情节特意放在“我”离开故乡的途中,用宏儿和水生之间的情谊与闰土和“我”之间的隔膜形成对比,突出“我”离开故乡时的沉重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小说叙事的艺术性。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学生能够快速把握作者的匠心,感知小说的叙事艺术。第二课时二、教学过程展示(一)温故导入上节课,我们起跟随小说中“我”的脚步,感知了“故乡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故乡人”和他们的命运。(二)走进课文环节一:纵横对比,揣摩“故乡人”的变化1.闰土。由于故事情节的错位,闰土的形象在二十余年前后形成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预设:服饰: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对“我”的称呼:迅哥儿——老爷。道具:胡叉——长烟管。动作: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便剌——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神态:很高兴——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典型事迹: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默默吸姻、拖水生给“老爷”磕头、拣香炉和烛台、草灰里藏碗碟。小结: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原本那个伶俐鲜活、活泼善良、热爱生活的小英雄形象在封建制度的压制和压榨下变成了一个贫苦麻木、凄苦可悲的中年闰土,没有一丝活气。2.杨二嫂杨二嫂这一人物又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呢?预设:称号:豆腐西施——圆规。 外貌:“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凸颧骨,薄嘴唇。体态:终日坐着一一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典型事迹:坐着卖豆腐、抱过小时候的“我”——鄙夷、冷笑“我”的忘却,日日必来那东西。明确:杨二嫂由一个爱美、矜持、和气的“美人”变成了一个粗俗、自私、不讲道德的小市民。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都有外貌和典型事迹,不同的是闰土还有动作和神态描写,杨二嫂没有,而对杨二嫂的描写更侧重于体态。这是为什么呢?预设:(1)闰土是个男性形象,杨二嫂是位女性形象;(2)闰土是个农民,要付出大量体力劳动,杨二嫂是手工业者,呈现出来的体力劳动相对较少;(3)少年闰土是个小英雄,用动作描写来体现阳刚之气;二十余年前杨二嫂是个美人,用体态描写来体现阴柔之美。小结:小说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选取了最能体现其个性的典型特征来进行描写。3.探究变化的原因学生结合背景,探究原因。课件出示(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2)直接原因预设:“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4.分析“我”的形象(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③忆故乡——沉重、忧愤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⑥见闰土——兴奋、惊异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避免标签化。另外,“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作用,有助于理解线索,把握作品的主旨。环节二:品味重点句,理解“希望”学生跳读课文,然后探究问题。1.中年闰土有“希望”吗?“我”有“希望”吗?社会是个不好的社会,时代是个不好的时代,小说中的“我”在最后感叹: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闰土有“希望”吗?预设:①生活景况方面:“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闰土压榨得一点希望都没有了。②个人情感方面:小说第51-66自然段,闰土与牵挂和想念二十余年的儿时好友重逢时,内心的欢喜一瞬间就被封建礼教造成的隔膜所打败。他卑怯拘谨,凄苦麻木,仅仅寄希望于神灵,其实也没有什么希望。小结:没有希望的闰土,最可能的结局就是浑浑噩噩,在辛苦麻木中了此一生。 (2)“我”有“希望”吗?小说第84自然段: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淅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态。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预设:“我对故乡不是没有留恋,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都让“我”感到非常的悲哀,“我”陷人了绝望之中,这样看起来“我”也是没有希望的。2.大家想,闰土有希望吗?“我”有希望吗?预设:(1)闰土有希望,但仅仅把希望寄托于本就不存在的神明身上,如若不做其他的努力,即使有希望,也不会实现,等于没有希望。(2)“我”也有希望,“我”和闰土的后辈一宏儿和水生还是气。“我”幻想以宏儿和水生为代表的后辈们,他们或许有新的生活,既不像“我”的辛苦辗转,不像闰土的辛苦麻木,也不像别人的辛苦态睢。这希望虽然茫远,但若有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总会有实现的可能。【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段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特别是抓住“希望”二字展开,体会作品的主题。环节三:品味语言,探究写法1.探究环境描写师: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变化及作用。预设: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记忆中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2.语言品析(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预设: “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预设:“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预设: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预设: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预设: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预设: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预设: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预设:“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他们对作品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以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课堂小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3)渴望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赞同哪一种意见?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探究。(四)课堂板书三、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全易通》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四、推荐阅读篇目阅读鲁迅的《呐喊》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探究为主,让叙述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探究情节、探究人物形象,探究环境描写等内容,最后在理解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品味作品中重点的句子,体会议论、抒情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养成阅读小说的能力。

资料: 215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