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位置。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用方向和位置表述一个点的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位置与方向。师:如图所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师: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C市位于A市的正北方,距离A市300km。你能标出B市、C市的位置吗?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入手,带领学生回顾例1,可以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并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引出新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1.找到C点的位置。师:我们先来找出C点的位置。题目中写到,C市位于A市的正北方,C市位置的描述是相对于A市的,所以A市就是参照点。师:接下来要确定C市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条件?生: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师:没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读题,C市位于A市的什么方向?生:正北方。师:找到正北方,在这里。(课件展示)师:那距离呢?生:距离A市300km。师:那我们在正北方向上找到距离A市300km的位置,(课件展示)这里我们可以用1cm的线段表示100km的长度。这就是C市所在的位置,我们在图中标示出C市的位置,画上点,标上名称。这样就找到了C市的位置。(课件展示)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到C市的位置的?生:首先确定A市作为参照点,之后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C市的位置,最后标示出C市。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上,围绕确定位置的两大因素方向、距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出确定位置的一般方法。2.找到B市的位置。
师:通过刚才寻找C市的位置,我们已经掌握了画图的具体方法。师: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请你独立思考后在图中标出B市的位置。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独立完成本环节,完成后全班交流做题过程。师:以谁为参照点?生:A市。师:之后做什么?生:确定B市的方向,在A市北偏西30°的方向上。师:怎么确定角度?生1:可以用三角板30°的那个角来画图。生2:可以使用量角器。师:距离是多少?生:200km。师:你是怎么表示出200km的长度的?生1:我用1cm表示的100km的长度。生2:我是用1cm表示的50km的长度师:如果是在一个图中完成的题目,注意要统一标准。设计意图:学生利用上一环节的已有认知完成本环节,进一步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寻找点的位置的一般方法,最后在教师提问中对方法进行梳理,进一步感受做题步骤。1.台风几小时后到达B市?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你能列出算式吗?生:200÷40=5(小时),所以5小时候到达B市。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题建立自然的情境连接,在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复习有关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三、巩固练习1.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1)教学楼的位置。(2)图书馆的位置。(3)体育馆的位置。2.请你在平面上确定油井的位置。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总共四小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掌握“在方位图上找到一个点的位置”的方法,其中第(2)题、第(3)题和第2题中角度的确定已经不能使用三角板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还要带领学生回顾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如何在方位图上找到一个点的位置?1.确定参照点。2.用量角器确定角度(确定方向)。3.确定距离。4.标出这个点的名称。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