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第1节 力【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教师展示的例子总结出力的概念、施力和受力物体.2.能够通过自己做实验,亲身感受力的相互性,并具备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师生演示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于具体实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力的一些信息.3.培养学生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力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力是什么【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1-102,完成以下问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用字母F来表示.力现象总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合作探究】演示一 各种各样的力现象
1.推土机、渔翁、运动员、大象、磁铁、橡胶棒是什么?答:物体.2.举、压、拉、推、排斥、吸引在物理学上叫什么?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在上面几种实例中,你能指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吗?答:①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推土机对泥土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②渔翁用力拉起渔网,渔翁对渔网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③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④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压跷跷板,大象对跷跷板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演示二 用磁铁靠近铁钉(不要接触)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现象:铁钉被磁铁吸引.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教师点拨】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2.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和铁钉的吸引力.【跟进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识点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2-103,完成以下问题: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合作探究】演示三 力的相互作用用手拍桌子
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思考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答:①用手拍桌子时,用手拍手对桌子作用一个力,桌子对手也作用一个力.②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作用一个力,右手对左手也作用一个力.③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也拉手.④手向上提包,包也向下拉手.说明: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 穿着旱冰鞋站在墙边用力推墙,会发生什么现象?答: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他自己会后退.说明:【教师点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可能脱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单独存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跟进训练】
能证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 C )A.用石头碰鸡蛋,鸡蛋破了B.用手拍桌子,桌子上的小纸团跳起来C.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D.用脚踢球,球向前飞出去知识点三 力的作用效果【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3,完成以下问题:在物理学中,常常把物体形状的改变简称为形变;而把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合作探究】演示四 力的作用效果现象结论射箭时弓被拉弯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①甲球员用脚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②乙球员用头顶足球,足球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守门员用手接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师点拨】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跟进训练】
如图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图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乙图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课堂小结】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