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ID:1256167

大小:478.7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11-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6课《三国鼎⽴》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第⼀课,属重点章节。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的过渡历史,围绕官渡之战、⾚壁之战以及三国鼎⽴局⾯的形成去展开,三部分之间因果相连。三国鼎⽴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为后⾯⻄晋的短暂统⼀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学情分析七年级学⽣通过半学期的接触,具备⼀定的历史思维,基本掌握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物的理解能⼒和评价⽅法,通过⼩说《三国演义》对本节课的曹操、⾚壁之战等也有所了解。但⽂学作品中的历史不⼀定真实,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应教会学⽣辩证看待⼩说和史书的区别。三、教学⽬标1.掌握官渡之战、⾚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初步了解三国鼎⽴局⾯的形成和发展措施;2.借助史料,分析曹操在两场战役⼀胜⼀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局⾯形成的意义;3.正确看待⼩说和史书中的历史,学会客观评价历史⼈物。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壁之战以及三国鼎⽴局⾯形成。难点:将学⽣了解的《三国演义》回归到历史真实,引导学⽣认识⼩说和史书的区别和正确评价历史⼈物。五、教学理念 注重历史学科核⼼素养的培养,如论从史出和时空观念等,打破死记硬背的坏习惯,感受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此教学理念,课堂应引导学⽣多思考,⾃主合作探究问题。六、教学过程(⼀)导⼊新课,激发兴趣。由三顾茅庐的连环画插图引⼊课堂,接着谈到⼤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只是⼀部⽂学作品。在历史上,三国前,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是怎样的?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是如何崛起,进⽽形成魏、蜀、吴三国鼎⽴局⾯的呢?由此导⼊课堂。(⼆)⾃主探究,学习新知。1.结合史料,感受东汉末年之“乱”在何处?为何⽽乱。出示材料:材料⼀“⽩⻣露于野,千⾥⽆鸡鸣。⽣⺠百遗⼀,念之断⼈肠。”——曹操《蒿⾥⾏》材料⼆东汉末年,⼈⼝再次⼤幅度减少……⼈⼝数量⼤约只有东汉永和五年的32%。——袁延胜《东汉初年和末年⼈⼝数量》结论:反映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减少和百姓⽣活困苦的社会现实。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造成的。在这些割据势⼒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集团逐步壮⼤起来。(⼈物介绍)2.虽然曹操处于劣势,但他采取了⼀系列措施,使⾃⼰的势⼒迅速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材料,说说曹操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奉主上以从⺠望,⼤顺也;秉⾄公以服雄杰,⼤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德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材料⼆“⾃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君⼦与之共治天下 者乎?……唯才是举,吾得⽽⽤之。”——曹操《求贤令》材料三“是岁(建安元年),⽤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结论:①政治上,“挟天⼦以令诸侯”;②⽤⼈上,唯才是举,重⽤⼈才;③实⾏屯⽥,重视农业。⼀、官渡之战俗话说,⼀⼭不容⼆⻁,曹操和袁绍都有称雄北⽅的野⼼,双⽅之间的⽭盾⽇益尖锐。(介绍官渡之战)1.出示官渡之战的表格,学⽣根据所学完成。2.结合许攸的叛变,对⽐曹操的善于⽤⼈和袁绍的刚愎⾃⽤。3.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之后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统⼀了北⽅,结束了北⽅⻓期以来的割据战乱局⾯。但是他还有什么壮⼼呢?出示材料:材料⼀“⽼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曹操《⻳虽寿》材料⼆⻬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匡天下。——曹操《短歌⾏其⼆》结论:曹操想统⼀全国。⼆、⾚壁之战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消灭南⽅的割据势⼒,统⼀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1.学⽣通过观看视频,完成表格。2.官渡之战和⾚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材料⼀“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且北⽅之⼈,不习⽔战;⼜,荆州之⺠附操者,逼兵势⽿,⾮⼼服也。”——《三国志·诸葛亮传》材料⼆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盖⽈:“……观操军船舰⾸尾相接,可烧⽽⾛也。”——《三国志·周瑜传》材料三由于⼀连串的胜利,产⽣了骄傲和轻敌的⼼理。——张作耀《曹操评传》结论:①曹军⼠兵疲惫,⽔⼟不服,不习⽔战,⼠⽓不⾼;②孙刘联军采⽤正确的战略战术;③曹操的骄傲轻敌。3.由此给你什么启示?启示:骄兵必败;团结可以战胜强⼤的敌⼈。4.说起⾚壁之战,很多同学会想到罗贯中的⼩说《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脍炙⼈⼝的故事,⽐如“蒋⼲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 ⻩盖”等。但这些故事却不⻅于《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以草船借箭为例)结论:因为《三国演义》是⼀部⼩说,属于⽂学作品,其中可能有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为了增强⼩说的趣味性,会有⼀些虚构的成分。⽽史书记载的是史实,相⽐之下会更真实准确,可信度较⾼,但也难免会掺杂作者的主观⾊彩,因此两者都应辩证看待。5.如何正确评价历史⼈物?(以曹操为例)曹操戎⻢⼀⽣,统⼀北⽅,对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符合⼈⺠的愿望,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缺陷,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北⽅之⼤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6.⾚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形势介绍。三、三国鼎⽴1.⾚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的局⾯。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强调不是曹操建⽴魏国,以及曹操⾮三国时期的⼈物。2.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都采取了⼀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产的措施。魏:重视农业⽣产,⼤⼒兴修⽔利。蜀:发展经济,改善⺠族关系;蜀锦。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 夷洲(证明台湾⾃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归纳为表格)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国鼎⽴局⾯形成的历史意义:①使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向了局部统⼀;②推动了三国的政治、经济发展;③为此后⾛向统⼀奠定了基础。(三)课堂延伸,情感升华。思考: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材料⼀《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对⽐《三国鼎⽴形势图》材料⼆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东汉三国期间的⼈⼝⾕底⼤致在2224-2361万之间。——整理⾃葛剑雄《中国⼈⼝史》材料三(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鸡⽝之声,阡陌相属。”——《晋书·⻝货志》(吴都建业)“其四野则畛畷[zhěnzhuì]⽆数,膏腴兼倍。”——晋·左思《吴都赋》“亮之治蜀,⽥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三国志·卷⼆⼗五》结论:①政权由多到少;②⼈⼝由少到多;③经济由衰到兴。这是历史的进步⽽⾮倒退。(四)答疑环节,传道解惑1.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还有哪些?除了官渡之战和⾚壁之战外,还有牧野之战(先秦时期,周武王和商纣王)、巨⿅之战(秦汉时期,楚军和秦军)、淝⽔之战(魏晋时期,前秦和东晋)等。2.官渡之战和⾚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在于交战双⽅的战略战术、指挥者⼼态等。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什么不是三国时期的⼈物?建安⼆⼗五年(220年)正⽉,曹操还军洛阳。当⽉,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六岁,谥⽈武王。这年⼗⽉,魏王曹丕取代汉朝,⾃⽴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4.每个⼈都有其优、缺点,我们应该怎样客观、正确地评价中国古代的历史⼈物?在评价中国古代历史⼈物时,⾸先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属性以及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①要坚持论从史出、⼀分为⼆的观点,功过结合。②但也要有主次之分,主要围绕他的主张和措施进⾏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产⽣了什么影响。③注意不能⽤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要着眼于他的历史作⽤。⽐如是否促进了社会⽣产和⽂化发展;是否促进了国家统⼀和⺠族团结等等。5.秦汉以来,我国⼀直是⼀个统⼀的多⺠族国家。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东汉是统⼀政权,⽽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不是。三国鼎⽴局⾯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混战中完成了各⾃境内的相对统⼀,并采取了⼀些措施,促进了社会⽣产的恢复和发展。因⽽其分裂中也孕育了统⼀的因素,为后来⻄晋的统⼀奠定了基础,这是历史的进步。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涉及到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为了增强学⽣学习的动⼒,应该⿎励同学们课前去查找、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另外,对于初⼀的学⽣来说,历史学科素养还⽐较缺乏,应注意难易程度,适度引导。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