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历史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打造和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二)教科书分析部编版7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第一单元为《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叙述的是从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到距今约6000—4000年尧舜禹时期的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远古的传说》为本单元的第3课,是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对中华远古文明的内容进一步的补充,对于学生理解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部落联盟,炎黄帝的发明和尧舜禹的禅让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教学内容分析《远古的传说》,包含三个子目: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三者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的先后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大量历史传说又进一步揭示了主题——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又体现了选贤举能的民主推选制度。三、学情分析1.本课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渴求探索历史知识,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人类起源的传说1
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历史探究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2.七年级的学生还未掌握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在教学中,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探究历史的真相,涵养实证精神,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四、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识读《历史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指出黄河流域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的地理位置;2.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和阅读教师提供的历史材料,列举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简述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3.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对尧舜禹的故事记载,说出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4.学生通过学习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过程,总结禅让制的特征。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教学难点:1.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2.“禅让制”的含义。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把握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图文资料缩小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情境创设,问题导学、图史互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自主动脑思历史、动手画历史、动口论历史,提升理性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史观,以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先来看四幅大家熟悉的图片,你知道它们分别讲的是什么故事吗?2
出示四幅图片: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女娲造人、愚公移山(引自历史春秋网)学生:思考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神话故事;观看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神话传说内容。教师:这些都是我国的远古神话传说,它反映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的事迹。【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认知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过渡:我们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这一称呼就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而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二)探究新知1.炎黄联盟(1)出示图片:《传说中的主要部落及部族分布》(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版)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1.那么什么是部落呢?部落一般是指指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2.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有哪些部落呢?有炎帝、黄帝、蚩尤(chīyóu)等部落。3.部落联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部落联盟这些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适宜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互相攻伐,又不断合并,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2)出示材料:(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引自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设问:读课本第一目第3段“炎黄联盟”的内容,结合材料找出有哪些部落战争?学生: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教材,说出当时三大部落之间的战争。(3)出示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学生: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教材,说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3
教师:华夏民族,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演化而来。自远古时代,各族杂居融合,相互往来,去除了各自差异,留存了共同之处,逐渐演化形成一个民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华夏。可见,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我们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设计意图】1.从现实生活入手,缩小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和阅读能力,从课本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渡:传说中关于炎帝和黄帝的描述除了打仗征伐,还有一系列关于他们创造发明的传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出示图片和文字:炎帝头像(引自历史春秋网)和炎帝的主要发明(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版)。学生:学生观看图片结合书本说出炎帝的主要发明。教师:传说中的炎帝部落主要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他教民开垦种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另外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传说中的炎帝不仅身强力壮,勤于劳作,还非常聪明。传说中的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出示图片和文字:黄帝头像(引自历史春秋网)和黄帝的主要发明(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版)。学生:学生观看图片结合书本说出黄帝的主要发明。教师:传说中的黄帝教民建造宫室、驯养家畜、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制造指南车。(3)出示图片:仓颉、伶伦、隶首、嫘祖的发明(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版)教师:黄帝部下还有一批能人巧匠,相传,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纺织。教师: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考古学者在辽宁、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4
—6000年的彩陶罐、彩陶盆、骨笛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没有可考文字的时代,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出示图片:辽宁出土的彩陶罐、河南出土的彩陶盆、河南出土的骨笛、重庆出土的筒形瓶。(引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2016版)教师:考古学者在辽宁、河南、陕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没有可考文字的时代,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设计意图】1.认识黄帝和炎帝的功绩。华夏之祖当之无愧。应怀有对祖先的传颂、尊崇和怀念之情。2.科学的区分传说与史实。过渡: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3.尧舜禹的禅让教师: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部族为了增强实力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了联盟的首领。在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争夺而来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之位的方式开始变得温和。尧为什么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我们来看一则材料,你觉得尧是一个怎样的部落首领呢?(1)出示尧的图片(引自历史春秋网)及史料:尧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粗麻衣。(引自《韩非子》)教师: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都主动承担责任。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教师:可见,尧是一位生活俭朴,克己爱民的部落首领。他还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教师:接替尧担任部落首领的是舜。他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舜是一个怎样的部落首领呢?(2)出示舜的图片(引自历史春秋网)及史料:相传,舜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弟弟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引5
自《史记》)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教师:我们可以看出舜具有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教师:接替舜担任部落首领的是禹。舜为什么要传位于禹?禹有又何过人之处呢?(3)出示鲧(引自历史春秋网)、禹的图片(引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2016版)及史料:“达「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导河道,水无归宿。”(引自《淮南子·原道训》)教师:尧在位时,天降大雨,黄河发生了严重水患。禹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水患,花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任务后,采用疏导的方法,引导人们按地势高低开路挖渠,疏导洪水入海。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被尊称为“大禹”。(4)出示尧舜禹的头像(引自历史春秋网)教师:尧舜禹身上都有着可贵的品质,我们把这种推举品行高尚、贤德之人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就叫禅让制。“禅让制”实质:从材料中不仅看到尧舜禹的优秀品质,而且看到他们的生活、劳动与普通民众没什么区别。所以禅让制的实质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任何特权。【设计意图】1.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2.让学生理解“禅让制”的实质。(三)课堂小结本课讲述了五六千年前的远古传说,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互相攻伐,不断合并,炎黄部落联盟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部落各族杂居融合,相互交往、交流,去小异而存大同,逐渐演化为华夏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禅让制民主推举成为首领的,没有任何的特权。他们身上的创新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学习。6
八、板书设计九、课堂练习1.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A.尧和舜B.舜和禹C.黄帝和炎帝D.周文王和周武王答案:C解析: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黄帝和炎帝。2.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各民族最先历史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欲排斥某项传说,应提出与此传说相反之确据。此主张适合研究()A.北京人B.河姆渡人C.半坡人D.炎帝和黄帝答案:D解析:与神话传说有关的历史是炎帝和黄帝。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A.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B.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C.居住分散,交通发达D.有统一的文化和信仰答案:A解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表明华夏族是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7
4.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耕”。这表明()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的发展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神农氏发明医药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顺应天时地利发明了农业,可见是实践推动早期文明的发展。5.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A.黄帝B.舜C.启D.禹答案:D解析:从治理洪水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答案是禹。十、教学反思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重点是炎黄二帝的发明和禅让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和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本课运用的史料都是简短易明的,学生叫容易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学生的思维会比较发散,因此要注意课堂的调节和把控。其次,在黄帝和炎帝的讲述中,对人文始祖的解释不足,应该加入一些更具史实的资料,使学生做到史料结合。8
第3课远古的传说答疑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罗翠婷问题1: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远古传说是指文字出现以前,历史是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和流传的,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其中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而历史事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呢?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传说当作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远古传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要善于从考古挖掘出来的先民活动遗址和文物,来证实传说中的有用信息。问题2:看一组文物史料,思考这些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哪些内容?结论:蚕纹象牙盅的出现印证了先民会养蚕纺织,陶埙的出现说明会制造陶器,骨笛说明当时出现了原始的音乐,船型彩陶壶的出土说明当时出现了船这种交通工具。3.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通过考古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这说明()A.传说完全不可信B.传说等同于历史C.传说中有些信息是可靠的D.传说太夸张,应该完全否定答案:C9
解析: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通过考古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这说明。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属于传说,水井遗迹属于考古挖掘。证明数千年前在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确实出现过水井。可见,传说中有些信息是可靠的,答案选C。但是是不是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的呢,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所以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客观现实。4.《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C.浙江河姆渡出土的蚕纹象牙盅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答案:D解析:彩陶罐可以证实当时会制作彩陶,骨笛的出土可以证实的人们已经懂得音乐,制作乐器。蚕纹象牙盅可以证实当时已经开始种桑养蚕,船行彩陶壶的出土可以证实当时的交通工具出现了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