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ID:1256189

大小:379.9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11-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课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主线,通过整合教材知识点,以长征的“原因、经过、意义”设计课文,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构建整体知识体系,并关注现实,升华情感,诠释长征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将历史地图、历史史料、历史问题三者有机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建构基于事实的历史解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二、课程标准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三、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了解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二)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标出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地点,了解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区和长征的线路,通过对长征途中重点史实的讲解,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1 (三)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和判断。(四)运用图片资料、文献史料、文学影视作品、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等,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红军长征,体会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中的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课分为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顺利会师陕甘,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教学难点: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五、学情分析(一)学生已初步学习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合作破裂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学生更具探究精神。(二)学生在语文课已学习过关于长征的课文,对长征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但对于长征的具体经过缺乏深入了解,如何让学生真正领2 悟且践行长征精神,还需要教师加以提升。六、教学方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教师:同学们,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现在就让我们沿着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波澜壮阔的历史。设计意图:通过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让学生初步体验长征的磅礴气势,再通过连续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入本课的学习。(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出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和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关材料。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引起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极大震惊。1930年底以来,蒋介石陆续纠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3 苦卓绝的反“围剿”。2.出示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情况表。教师:1930年底至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的四次反“围剿”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9月,博古、李德作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最高军事指挥者,废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方针,主张同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使红军完全陷入被动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3.出示两则材料,简述博古、李德的防御方针,指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表格,让学生直观对比第五次反“围剿”较之前四次反“围剿”的不同之处,理解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战术对革命前途的影响之大;通过材料解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证意识,让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出示板书】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过渡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4.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图,教师讲解。(1)江西瑞金出发: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4 出发,开始长达两年的长征之路。(出示图片: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2)广西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此次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仗。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经历过湘江之战的红军老战士,至今仍对那场战役的惨烈记忆犹新。现居广西兴安县华江镇的88岁老红军刘华连谈起那场战役,不禁叹气:“那一仗着实惨烈,当时,湘江水都是红的。”当时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江中到处飘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过渡语: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红军面临出发以来的生死抉择,在这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这一建议得到多数红军同志的支持,于是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3)贵州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此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5 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出示表格、材料)教师设疑: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呢?教师: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的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许多干部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的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在这种形势下,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因此,遵义会议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另外,从中共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里,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的承担中国革命的重任。因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6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自述材料,提升学生对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结合地图,分析当时的危急形势,通过对遵义会议意义的分析,强调遵义会议后红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此彰显遵义会议在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突破重点。(4)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运动战战役——四渡赤水。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赤水,西进川南,调兵开路;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摆脱敌人的追剿计划。毛泽东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接着,挥师北进,巧渡金沙江,终于,红军跳出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5)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出示图片):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冒着川军的枪林弹雨,带领红军强渡大渡河。5月下旬,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在弹林火海中匍匐前进,飞夺泸定桥。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红军战士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历经艰险与壮烈,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第二部分】过雪山草地7 过渡语: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爬过终年积雪的雪山,走过满是沼泽的草地。1.翻雪山(展示材料,教师讲解)教师:青藏高原东部的川康边界地区,横亘着许多高大山系,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等几十座雪山,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上。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艰险,是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为例。夹金山位于四川省西部,海拔约45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号称“鸟儿都飞不过去”的“神山”。聂荣臻在回忆翻越夹金山时写道:“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无情的雪山,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据统计,红2、红6军团由于严寒、缺粮和缺氧,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2.过草地(展示材料,教师讲解)教师:1935年8月21日,红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过草地有几难。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8 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其次是食难。红军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再次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教师总结: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设计意图:展示材料,引用开国元勋聂荣臻、老红军袁美义的亲口表述材料,强调经过艰苦努力,红军终于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受尽磨难,夺路而出。以亲历者9 口述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历史,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过渡语: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闯过了生命禁区,在甘肃攻占腊子口天险,突破敌人封锁线,粉碎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的计划,红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延安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图片: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出示材料(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在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胜利在望时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词章。这首词既抒发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2.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出示雕塑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三)总结升华1.长征之路教师总结: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出示材料、数据)这组数据出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10 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青、甘、陕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终于使革命转危为安。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过渡语:如此艰苦的漫漫征途,无数危急关头的生死考验,红军战士究竟是凭借一种什么精神,才创造了如此伟大的革命奇迹?设计意图:结合长征路线图,将历史地图、历史史料、历史问题三者有机结合;在讲述长征路线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通过图片所包含的长征中重要历史事件的信息,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突破本课重难点。2.长征精神(1)出示材料:“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教师强调: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总结长征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2)什么是长征精神?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是这样阐述的:“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11 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3)我们如何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教师升华:沧海桑田,回望长征的苦难和辉煌,我们可以看到伟大长征精神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跨时代的意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设计意图:通过对长征精神的解读,增强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和胜利的来之不易;通过对新长征路的诠释,强调长征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传承。(四)课堂小结(知识小结)结束语:最后,让我们以一段视频做总结,再次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播放短视频】长征文物数字故事教师总结:艰苦卓绝、举世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长征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传承,过去、现在、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不畏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财富,引领着我们,12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长征精神将永载人类史册!设计意图:以“长征文物数字故事”视频作小结,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重温长征历史,并得到情感升华。视频中的文物展示和配音,烘托悲壮气氛,学生在了解了长征基本史实后,更易得到情感共鸣。(五)课后作业1、课后作业:《阳光评价》第17课习题。2、“六个一”活动(选做):走一段长征小路、唱一首长征歌谣、背一首长征诗词、讲一个长征故事、画一张长征画作、当一回长征导游。(六)推荐阅读1、《红军长征史(青少年图文版)》作者:张树军、杨婷;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年8月。2、《长征(修订版)》(单行本)作者:王树增;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9月。八、板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国工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突围农红过程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军长结束:1936年10月会宁会师征意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长征精神13 九、教学反思本课的最大亮点是将历史地图、历史史料、历史问题三者有机结合。合理整合教材内容,遵循长征的“原因、经过、意义”设计课文,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层层设疑,带领学生逐层深入学习,落实知识,升华情感;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维,系统建构知识体系。本课注重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关照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利用文献资料、回忆史、口述史、视频、文物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利用地图进行讲授,结合纪念碑、纪念塑像等图片,关注现实,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由于本课采用电视课堂录制方式进行授课,因此在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过程性评价等方面,仍需要加强研究。14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