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溶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2.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过程都伴随能量的变化。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般应用。【重点】溶液的组成及基本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乳化现象。【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溶液的特征【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8页活动天地,根据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把食盐颗粒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了;原因是:食盐溶解在水中了。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是一样咸。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颗粒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不会。阅读教材58-60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4.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被溶解的叫溶质;起溶解作用的叫溶剂。5.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量多的作溶剂,量少的作溶质,但溶液中如果有水,不管水的量再多再少,水一律作溶剂。6.溶液的特征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如溶剂不蒸发、温度不变时,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合作探究】1.如果把食盐换成黄土或花生油,加入水中,振荡,一段时间后会怎样?答:静置一段时间就会分层。2.食盐颗粒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温度,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教师点拨】1.物质溶于水,与水反应有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则新物质为溶质之一;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是无水的部分。2.溶液的用途:①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②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③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跟进训练】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C)A.糖水B.食盐水C.蒸馏水D.澄清石灰水2.溶液的基本特征为(C)A.有色、均匀、澄清B.无色、均匀C.均一、稳定D.久置分层3.判断溶液的组成。[来源:Z.Com]溶液溶质溶剂碘酒碘酒精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水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水75%的酒精酒精水知识点二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9页实验探究3-1,完成探究中的表格填写并思考下题:实验操作实验数据
1.取两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50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T1)T1:________℃2.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g氢氧化钠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T2:________℃3.向另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g硝酸铵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T3:________℃结论:(常见物质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①NH4NO3固体溶解于水时扩散吸热大于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②NaOH固体溶解于水时扩散吸热小于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教师点拨】某些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某些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一些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几乎不变,如氯化钠、蔗糖等。【跟进训练】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A.硝酸铵B.氢氧化钠C.食盐D.白糖知识点三乳化现象【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0-61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食用油不易溶于水,与水形成的混合物久置后会分层;食用油能溶于汽油,形成溶液;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作乳化现象。2.像洗涤剂这样的能使乳浊液分散在水中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合作探究】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答:乳化和溶解。【教师点拨】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液体相对稳定,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跟进训练】1.家用洗涤剂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效果较好(D)A.冷水B.冰水C.开水D.温水
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的是(A)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练习设计】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说出二者之间的转化方法。2.知道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教学过程】知识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2页活动天地3-3,讨论并交流完成下列各题:1.(1)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固体全部消失;(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固体部分消失,烧杯底中剩余少量固体;(3)实验证明,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地溶解。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能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合作探究】1.你怎样判断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答:保持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如硝酸钾固体不减少,说明原溶液已饱和;如固体减少,说明原溶液不饱和。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答:能。【跟进训练】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C)A.很浓的溶液B.含100g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知识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自主学习】完成第63页实验探究3-2,归纳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1.取装有10mL水的小烧杯实验操作现象①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固体部分消失②加热固体全部消失③冷却又有固体析出④在步骤①的小烧杯中再加入10mL水,充分搅拌固体全部消失2.实验证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
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3.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合作探究】1.在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答: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能会相互转化。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对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吗?答:都不对。【教师点拨】对于大多数固体物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来说升高温度能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对氢氧化钙(石灰水中的溶质)来说,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跟进训练】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C)A.升温B.降温C.加溶质D.倒出一些溶液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3.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图所示的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C)4.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7565503520析出固体M的质量/g002.04.58.4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无法判断(填“是”“否”或“无法判断”);(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②③⑥(填序号)。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M 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 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练习设计】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