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3.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3.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ID:1257437

大小:35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2-11-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3.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全等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5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ABC_≌△DEF_.3.若△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是∠E,则∠C的对应角是∠F;AB与DE是对应边,BC与EF是对应边,AC与DF是对应边.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若△BOD≌△COE,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该如何找?【解答】∵△BOD≌△COE,∴△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CE. ∵△ADO≌△AEO,∴△ADO与△AEO的对应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形.另外,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写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了.【例2】如图,△ABC≌△DEF,∠A=70°,∠B=50°,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ABC≌△DEF,找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边,即可解决问题.【解答】∵△ABC≌△DEF,∠A=70°,∠B=50°,BF=4,EF=7,∴∠DEF=∠B=50°,BC=EF=7,∴CF=BC-BF=7-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是( D )A.72°B.60°C.58°D.50°2.如图,△ABC≌△DEF,BE=3,AE=2,则DE的长是( A )A.5B.4C.3D.23.如图,△ABC≌△FED,∠A=30°,∠B=80°,则∠EDF=_70°.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影响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元素(边、角).2.理解两个三角形只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出:两个三角形只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学难点】通过探索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是可以减少的.【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59~P6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三个角都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一个三角形经过翻折、平移或旋转等变换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至少需要两个三角形有三个相等的元素.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题】如图,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到△DEF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AC=DFB.∠DEF=90°C.△ABC≌△DEFD.EC=CF【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题意,得△ABC与△DEF具有怎样的关系?【分析】∵△DEF由Rt△ABC平移而成,∠ABC=90°,∴△DEF≌△ABC,∴AC=DF,∴∠DEF=∠ABC=90°,∴A、B、C正确.∵平移的距离及BC的长度不能确定,∴EC与CF的长短不能确定,∴D错误.【答案】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个三角形经过翻折、平移或旋转等变换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ABC≌△CDA,∠BAC=95°,∠B=45°,则∠CAD度数为( D )A.95°B.45°C.30°D.40°2.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1等于( D )A.72°B.60°C.50°D.58°3.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的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1)请说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2)请找出AB、AD旋转后的对应线段; (3)若∠BAD=25°,求∠AEC度数.解:(1)由题意,得点A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角度为60°.(2)AB、AD旋转后的对应线段分别为AC、AE.(3)∵△ABC为等边三角形,∴∠B=60°.又∵∠BAD=25°,∴∠ADB=180°-25°-60°=95°.由题意知△ABD≌△ACE,∴∠AEC=∠ADB=95°.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3 边角边(第3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判定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教学难点】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阅读教材P62~P6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3.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OA=OC,OD=OB,∠AOD=_∠COB___,根据S.A.S.可得到△AOD≌△COB,从而得到AD=CB.4.如图,已知BD=CD,要根据“SAS”判定△ABD≌△ACD,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_∠ADC=∠ADB_.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BC.求证:△AEF≌△BCD.【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AD=BF易得AF=BD.又AE=BC,则要证△AEF≌△BCD还需什么条件?【证明】∵AE∥BC,∴∠A=∠B.∵AD=BF,∴AF=BD.在△AEF和△BCD中,∵∴△AEF≌△BCD(S.A.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例2】如图,BC∥EF,BC=BE,AB=FB,∠1=∠2.若∠1=45°,求∠C的度数.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求∠C的度数,若△ABC≌△FBE,就可以得出∠C=∠BEF,则由BC∥EF可得∠C=∠BEF=∠1,从而解决问题.【解答】∵∠1=∠2,∴∠ABC=∠FBE.在△ABC和△FBE中,∵∴△ABC≌△FBE(S.A.S.),∴∠C=∠BEF.又∵BC∥EF,∠1=45°,∴∠C=∠BEF=∠1=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2)学会挖掘题中的已知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AB=AC,AD=AE,欲证△ABD≌△ACE,可补充条件( A )A.∠1=∠2B.∠B=∠C  C.∠D=∠ED.∠BAE=∠CAD2.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 C ) A.AB=DE,∠B=∠E,BC=EFB.AB=DE,∠A=∠D,AC=DFC.BC=EF,∠B=∠E,AC=DFD.BC=EF,∠C=∠F,AC=DF3.如图,已知AB=AD,若AC平分∠BAD,问AC是否平分∠BCD?为什么?解:AC平分∠BCD.理由如下: ∵AC平分∠BAD,∴∠BAC=∠DAC.在△ABC和△ADC中,∵∴△ABC≌ADC(S.A.S.),∴∠ACB=∠ACD,∴AC平分∠BCD.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连结AE、CG.求证:(1)AE=CG;(2)AE⊥CG.【互动探索】观察图形,证明△ADE≌△CDG,就可以得出AE=CG;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即可证得AE⊥CG.【证明】(1)∵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AD=CD,GD=ED.∵∠CDG=90°+∠ADG,∠ADE=90°+∠ADG,∴∠CDG=∠ADE.在△ADE和△CDG中,∵∴△ADE≌△CDG(S.A.S.),∴AE=CG.(2)设AE与DG相交于点M,AE与CG相交于N.在△GMN和△DME中,由(1)得∠CGD=∠AED.又∵∠GMN=∠DME,∠DEM+∠DME=90°,∴∠CGD+∠GMN=90°,∴∠GNM=90°,∴AE⊥CG.【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等于90°,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解决问题.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4 角边角(第4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和A.A.S.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的探究.【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66~P7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2.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3.能确定△ABC≌△DEF的条件是( D )A.AB=DE,BC=EF,∠A=∠EB.AB=DE,BC=EF,∠C=∠EC.∠A=∠E,AB=EF,∠B=∠DD.∠A=∠D,AB=DE,∠B=∠E4.如图所示,已知点F、E分别在AB、AC上,且AE=AF,请你补充一个条件:∠B=∠C_,使得△ABE≌△ACF.(只需填写一种情况即可) 教师点拨:此题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填AB=AC或∠AEB=∠AFC.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AD∥BC,BE∥DF,AE=CF,求证:△ADF≌△CBE.【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AE=CF,易得AF=CE.要证ADF≌△CBE还需哪些条件?【证明】∵AD∥BC,BE∥DF,∴∠A=∠C,∠DFA=∠BEC.∵AE=CF,∴AE+EF=CF+EF,即AF=CE.在△ADF和△CBE中,∵∴△ADF≌△CBE(A.S.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A.S.A.”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且“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应用时要注意区分.【例2】如图,在△ABC中,AD⊥BC交于点D,BE⊥AC于点E,AD与BE交于点F.若BF=AC,求证:△ADC≌△BDF.【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要证△ADC≌△BDF,只需证∠DAC=∠DBF.又在Rt△ADC与Rt△BDF中,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DAC=∠DBF.【证明】∵AD⊥BC,BE⊥AC,∴∠ADC=∠BDF=∠BEA=90°.∵∠AFE=∠BFD,∠DAC+∠AEF=90°,∠BFD+∠DBF=90°,∴∠DAC=∠DBF.在△ADC和△BDF中,∵ ∴△ADC≌△BDF(A.A.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在解决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中,要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边、公共角等.(2)有直角三角形就有互余的角,利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是证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完成教材P70“练习”第1~2题.略2.如图,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求证:∠A=∠E.证明:∵BC∥DE,∴∠ABC=∠BDE.在△ABC和△EDB中,∵∴△ABC≌△EDB(S.A.S.),∴∠A=∠E.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5 边边边(第5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会运用“边边边”证明三角形全等.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1~P7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在△ABC、△DEF中,若AB=DE,BC=EF,AC=DF,则△ABC≌△EFG.3.已知AB=3,BC=4,CA=6,EF=3,FG=4,要使△ABC≌△EFG,则EG=6.4.如图是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S.S.S..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AB=AD,CB=CD,求证:△ABC≌△ADC.【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证△ABC≌△ADC,只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相等.【证明】在△ABC和△ADC中,∵∴△ABC≌△ADC(S.S.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注意运用“S.S.S.”证三角形全等时的证明格式;在证明过程中善于挖掘“公共边”这个隐含条件.【例2】如图,AB=DE,AC=DF,点E、C在直线BF上,且BE=CF.求证:△ABC≌△DEF.【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边相等,同一直线上的一组边相等,可考虑用“S.S.S.”证明△ABC≌△DEF.【证明】∵BE=CF, ∴EC+BE=EC+CF,即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S.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易证的结论确定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然后根据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例3】如图,AB=AD,DC=BC,∠B与∠D相等吗?为什么?【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判断角相等,可考虑用三角形全等证明,需添加辅助线AC构造三角形.【解答】∠B=∠D.理由如下:连结AC.在△ADC和△ABC中,∵∴△ADC≌△ABC(S.S.S.),∴∠B=∠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证∠B与∠D相等,可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但现有条件并不满足,可以考虑添加辅助线证明.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线段AD与BC交于点O,且AC=BD,AD=BC,则下面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C )A.△ABC≌△BADB.∠CAB=∠DBAC.OB=OCD.∠C=∠D2.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作射线OC.由做法得△MOC≌△NOC的依据是S.S.S..3.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CB,E、F是BD上两点,且AE=CF,DE=BF. 求证:(1)∠D=∠B;(2)AE∥CF.证明:(1)在△ADE和△CBF中,∵∴△ADE≌△CBF(S.S.S.),∴∠D=∠B.(2)∵△ADE≌△CBF,∴∠AED=∠CFB.∵∠AED+∠AEO=180°,∠CFB+∠CFO=180°,∴∠AEO=∠CFO,∴AE∥CF.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6 斜边直角边(第6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或H.L.).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阅读教材P73~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B )A.A.A.S.B.S.A.S.C.H.L.D.S.S.S.2.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3.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A.S.A.、A.A.S.、S.A.S.、H.L..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AB⊥BC,AD⊥DC,AB=AD,求证:∠1=∠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可以通过证△ABC≌△ADC得到∠1=∠2.结合已知条件,可以利用“H.L.”得到Rt△ABC≌Rt△ADC.【证明】∵AB⊥BC,AD⊥DC,∴∠B=∠D=90°,∴△ABC和△ACD均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C和Rt△ADC中,∵∴Rt△ABC≌Rt△ADC(H.L.),∴∠1=∠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H.L.”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前提是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在证明格式上表明“Rt△”.【例2】如图,AC=BD,AD⊥AC,BC⊥BD.求证:AD=BC.【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不能直接通过证△AOD与△BOC得到结论,需作辅助线CD,用“H.L.”证明Rt△ADC≌Rt△BCD,从而得到AD=BC.【证明】连结CD. ∵AD⊥AC,BC⊥BD,∴∠A=∠B=90°.在Rt△ADC和Rt△BCD中,∵∴Rt△ADC≌Rt△BCD,∴AD=BC.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B )A.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C.一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D.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2.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CE.若BD=4cm,CE=3cm,则DE=__7___cm.3.如图,点C、E、B、F在一条直线上,AB⊥CF于点B,DE⊥CF于点E,AC=DF,AB=DE.求证:CE=BF.证明:∵AB⊥CF,DE⊥CF,∴∠ABC=∠DEF=90°.在Rt△ABC和Rt△DEF中,∵∴Rt△ABC≌Rt△DEF(H.L.),∴BC=EF,∴BC-BE=EF-BE,即CE=BF.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求证:BC=BE.【互动探索】要证BC=BE ,可以通过三角形全等解决,本题应该通过证明哪对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呢?【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Rt△ADC≌Rt△AFE(H.L.),∴CD=EF.在Rt△ABD和Rt△ABF中,∵∴Rt△ABD≌Rt△ABF(H.L.),∴BD=BF,∴BD-CD=BF-EF,即BC=BE.【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证明线段相等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在一个问题中,有时我们需要多次证明全等来创造已知条件,从而得到结论.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资料: 8813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